記得幾年前,在台北一家巷弄咖啡館遇到艾倫時,他整個人縮在角落,眼神空洞得像被抽走了靈魂。那時他剛被公司裁員,三十出頭的年紀,原本穩定的生活瞬間崩塌。他苦笑著說,每天醒來都不知道該做什麼,銀行存款一點點減少,焦慮像影子一樣黏著他。
艾倫的故事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傳奇,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縮影。他曾是個普通行銷專員,朝九晚五十幾年,以為人生就這樣安穩下去。裁員通知來得突然,他試著投了幾十份履歷,面試卻總是石沉大海。最糟的時候,他連出門買杯咖啡都覺得羞恥,彷彿全世界都在嘲笑他的失敗。
轉機始於一個失眠的凌晨。他隨手翻開床頭積灰的二手書,是維克多·法蘭克的《活出意義來》。書裡那句「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著一個空間,在那空間裡是我們選擇回應的力量」像閃電擊中他。艾倫突然明白,過去幾個月他都在被動反應——抱怨經濟差、怪罪運氣差,卻忘了自己還有選擇權。
他從最微小的改變開始: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不開手機,先靜坐十分鐘。聽起來簡單?頭一週簡直是折磨,腦中雜音轟炸著「再睡一下多好」。但他咬牙堅持,用筆記下每個浮現的念頭。漸漸地,那十分鐘成了他的錨點,混亂的思緒沉澱下來,他看清自己真正恐懼的不是失業,而是「我不夠好」的自我否定。
行動緊跟著覺醒。艾倫不再海投履歷,而是聚焦在長期被忽視的興趣——影像剪輯。他花三個月自學免費線上課程,從基礎軟體摸起,每天練習兩小時,剪輯家人旅行影片當作業。過程枯燥得像爬坡,有次熬夜到凌晨三點,作品卻崩潰當機全毀。但他沒放棄,隔天重來時對自己說:「失敗是數據,不是判決。」
真正的突破來自連結的力量。艾倫主動加入本地創作者社群,第一次參加線下聚會時緊張得手心冒汗。沒想到分享自身掙扎後,竟收到許多共鳴和實用反饋。一位資深前輩點醒他:「技能可以學,但敢於暴露脆弱才是勇氣。」這份支持網讓他從孤軍奮戰變成協作成長,半年後他靠接案剪輯賺到第一筆收入,甚至開啟教課副業。
如今的艾倫,眼神裡有種沉穩的光。他不再只是求職者,而是創立小型工作室的創業者。聊起過往,他淡淡笑著:「改變從來不是轟隆巨響,是每天醒來對自己誠實的瞬間。」他的故事教我,人生低谷其實是禮物——逼我們停下,聽見內心真正的呼喚。
我們總以為需要驚天動地的契機,但艾倫證明轉機藏在日常選擇裡。當你學會在風暴中為自己點一盞燈,黑暗就不再是盡頭,而是蛻變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