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街頭蒸騰的熱氣混雜著點心香氣,我習慣性地鑽進荃灣川龍街。這條被高大商廈包夾的老街,像一條倔強的時光隧道,外表不起眼,內裏卻藏著讓老饕與尋寶客心跳加速的豐饒。這裡沒有連鎖店的制式招牌,只有斑駁鐵閘上褪色的手寫字,和幾十年如一日飄出的鑊氣。它不是遊客指南上的常客,卻是街坊用腳投票出來的生活聖地。
轉角那間門面狹窄的舊式茶樓,清晨六點已人聲鼎沸。白瓷杯碰撞聲、推點心車阿姐的吆喝、老茶客讀報紙的翻頁聲,交織成最生動的晨曲。別找電子點單機,這裡的「菜單」全在蒸籠裏。揭開竹蓋,蝦餃皮薄透如蟬翼,隱約透出粉嫩蝦肉與筍粒的輪廓;馬拉糕蓬鬆柔軟,細密的氣孔像會呼吸,甜香樸實得讓人心安。老師傅用布滿皺紋的手捏著點心,速度不快,每道褶子卻精準得像量過。坐在吊扇下喝著濃郁的絲襪奶茶,看窗外人潮漸密,這份喧鬧中的從容,是金錢買不到的港式情懷。
往街中段走,空氣中的鹹香愈發濃烈。幾間老海味鋪緊挨著,深褐色的木櫃裏躺著曬乾的蠔豉、飽滿的元貝、油亮的蝦米。老闆多是第二代接手,聊起花膠的「公乸」之分、蠔豉的「生曬」與「熟曬」門道,眼睛立刻發亮。他們不用電子秤,黃銅秤砣在桿秤上滑動的叮噹聲,比任何收銀機提示音都悅耳。買半斤淡菜,老闆會順手塞一小包大地魚粉,「煮粥落少少,鮮甜到痹!」牛皮紙包裹用麻繩紮好,觸手還有陽光的餘溫。這種人情與專業的疊加,是超市冷凍櫃永遠給不了的溫度。
別錯過巷弄裏的隱世熟食檔。午後三點,一個僅容轉身的小舖前排起人龍,為的是那鍋咕嘟作響的咖哩魚蛋。深琥珀色的咖哩汁,用十幾種香料每日鮮熬,辣中帶椰香餘韻,魚蛋彈牙得能在嘴裏跳舞。隔壁阿婆賣的碗仔翅更絕,沒有花俏配料,就是紮紮實實的雞絲、木耳、冬菇絲,勾芡薄透如翅,淋上浙醋和麻油,酸香提鮮,一碗下肚渾身舒坦。站在騎樓下捧著發燙的紙碗,看車流在窄街緩慢移動,庶民美食的滿足感直抵心尖。
川龍街的魔力,在於它拒絕被馴化。新開的手工蛋捲店飄著牛油香,老師傅仍用鐵模在炭爐上耐心翻烤;文青風咖啡館的落地窗邊,坐著翻海味圖鑑的年輕人。當你提著一袋溫熱的合桃包,聞著牛皮紙裹著的蝦米香,踩過被歲月磨光的石階時,會突然懂得:所謂天堂,不過是煙火繚繞中,那份固執的、活色生香的真實。
【評論】
咖哩魚蛋個檔仔到底喺邊個巷口?上次去兜咗三個圈都搵唔到,聞到香味但摸唔到門路好崩潰!
想問吓海味鋪通常幾點收舖?阿媽想買陳皮燉湯,但怕放工趕唔切。
碗仔翅阿婆仲有冇做?十年前移民前成日幫襯,記得佢落冬菇絲好慷慨,睇到段描述鼻頭酸酸哋
其實呢啲老鋪仲頂到幾耐?隔籬街成排變成藥房同金鋪,行過川龍街聽到老師傅咳兩聲都心驚。
樓主講到蝦餃咁神,有冇多啲茶樓名提示?定係驚太多人排隊會搞到街坊冇位飲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