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踏進香港的街頭巷尾,總會聞到那股濃郁的香氣,像老朋友一樣招手。英記油渣麵,就是這種味道的代表,藏身於老區的角落裡,不張揚卻充滿魅力。它不只是碗麵,更是一段活生生的城市記憶。記得第一次走進那間小店,牆上掛著泛黃的照片,老闆娘笑著招呼,空氣中飄著豬油渣的焦香,瞬間把人拉回童年時光。
油渣麵的靈魂在於那塊金黃酥脆的豬油渣。英記的師傅堅持用傳統手法,把豬板油慢火炸透,炸到油脂盡出,剩下焦脆的精華。這過程講究火候,太急會苦,太慢則不夠香。端上桌時,油渣鋪在彈牙的竹昇麵上,淋上熬足十小時的豬骨湯底,湯頭濃郁卻不膩,入口帶點微鹹的海洋風味,據說加了點蝦米提鮮。每一口咬下去,油渣的酥脆在舌尖爆開,混著麵條的嚼勁,那種層次感讓人忍不住閉眼回味。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這碗麵能成為香港地道象徵?它起源於上世紀的草根生活,那時物資匱乏,豬油渣是窮人家的寶貝,把剩餘油脂變出美味。英記開了四十多年,從街邊攤做到小店,見證了城市的變遷。老闆常說,他們不追求花俏,只專注食材本味。麵條是自家手打,選用本地麵粉;湯底用新鮮豬骨,不加味精;連油渣都只用當日現炸,確保不帶腥味。這種堅持,讓簡單一碗麵承載了香港人的韌性和智慧。
吃過英記油渣麵的人,多半會迷上那股樸實的力量。它不是高級餐廳的料理,沒有華麗擺盤,卻能喚醒味蕾的共鳴。坐在狹小的店裡,聽著周圍的粵語閒聊,看著蒸氣從碗裡升起,你會明白為什麼遊客和在地人都把它列為必吃。比起其他網紅美食,它更真實,像一本翻開的老日記,每一頁都寫著故事。下次來香港,別只追景點,留個午後給英記,讓那碗麵帶你走進城市的靈魂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