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角收押所,這地方在香港的都市叢林中靜靜佇立,像一座沉默的堡壘。每次經過荔枝角道,那棟灰撲撲的建築總讓我停下腳步,思索著牆內的世界。它不是普通監獄,而是收押等待審判者的臨時居所,許多人一待就是數月甚至數年,命運懸而未決。我曾經透過志工組織接觸過這裡,那些故事藏在細節裡,不只關乎鐵窗與鎖鏈,更觸及人性的掙扎與制度的重量。
日常管理上,收押所運作得像一部精密機器,卻又處處是人為的痕跡。清晨五點,獄警準時巡房,腳步聲在走廊迴盪,喚醒沉睡的囚犯。他們得嚴格遵守時間表:起床、點名、早餐,一環扣一環。安全檢查是家常便飯,金屬探測器和隨機搜身,看似冷硬,卻是為了防止鬥毆或自殘。我記得一位管理員私下分享,他們得在紀律與人性間找平衡。比如,面對情緒崩潰的收押者,不能光靠吼叫,得用傾聽安撫。這工作壓力大,流動率高,許多人做不久就離職,背後的辛酸誰懂?
生活點滴呢,才是最真實的寫照。收押者的一天從狹窄的牢房開始,六人擠一間,空氣悶濁。食物是簡單的米飯配菜,談不上美味,但求溫飽。白天,他們參與工作坊,像縫紉或木工,賺點微薄零用錢;也有人埋頭讀書,靠圖書館的舊書打發時間。我聽過一位年輕人說,他每晚寫信給家人,字句裡滿是悔恨與盼望。心理輔導每週一次,卻杯水車薪,許多人出獄後仍背負創傷。這裡沒有自由,但人與人的連結意外地強,他們分享香菸、故事,甚至偷偷慶生。這種日常,不是戲劇化的悲情,而是平淡中的韌性。
從社會角度來看,荔枝角收押所像一面鏡子,映照香港司法制度的優缺點。一方面,它提供基本人權保障,如醫療和法律援助;另一方面,擁擠環境和漫長等待,常讓收押者陷入絕望。我常想,這系統是否真能幫助他們重生?還是只加深了邊緣化?數據顯示,再犯率不低,這不只是監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如果我們多投注資源在教育和心理重建上,或許能打破循環。畢竟,每個人背後都有故事,不是標籤能定義的。
最後,走過荔枝角,我總提醒自己:高牆之內的生命,值得更多理解與反思。下次當你路過,別只是匆匆一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