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喺荔景邨樂景樓超過十年,呢度唔單止係個屋邨,更似一個大家庭。每日清晨,街市檔口嘅阿婆會同我打招呼,遞過一袋新鮮菜心,佢話:「後生仔,記住煮多啲湯水,天氣轉涼喇。」呢種人情味,係高樓大廈裡難得嘅溫暖。社區生活嘅秘訣,就係從呢啲小互動開始——唔好怕主動問候鄰居,一句「食飽未?」或者幫手拎下重物,久而久之,關係就織成一張安全網。
記得舊年颱風襲港,成棟樓停電,漆黑一片。我哋幾戶人聚喺走廊,點起蠟燭,阿陳伯拎出佢珍藏嘅茶葉,大家一邊飲一邊講古。原來佢年輕時走過船,故事講到半夜,風聲都變咗背景音樂。隔日,管理處阿強仲挨家挨戶派麵包,話係佢自己焗嘅。呢啲溫馨故事,唔係戲劇化嘅大事件,而係日常中嘅互相扶持。秘訣在於:社區活動唔使等官方搞,自己發起更貼地。好似我哋定期喺公園擺「分享桌」,鄰居帶自家煮餸嚟交換,試過連新移民嘅印尼咖喱都學到一手。
講到管理,樂景樓嘅保安阿輝係個關鍵人物。佢唔係淨係睇更,仲識得每戶人嘅習慣。有次我屋企漏水,佢半夜衝上嚟幫手,仲教我用舊毛巾塞縫隙頂住先。秘訣就係:同管理員打好關係,佢哋先會當你係自己人。社區安全靠大家眼利,試過有可疑人物遊蕩,群組一報料,成棟樓即刻警惕起來。生活便利方面,樓下小店阿珍記住我嘅咖啡口味,仲不時送多件蛋撻,人情價比連鎖店抵得多。
最難忘係前年阿婆跌親,佢住我隔籬,仔女喺外國。鄰居輪流送飯陪睇醫生,我幫手執屋時,發現佢收藏幾十年嘅相簿,裡面有樂景樓起樓時嘅舊照。大家圍住聽佢講當年點樣一磚一瓦建起呢個家,眼淚同笑聲混埋一齊。呢啲時刻教識我:社區嘅靈魂唔喺硬件,而喺人與人之間嘅信任同回憶。只要你肯打開心扉,呢度嘅故事就會一直寫落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