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華這個名字,很多人熟悉的是她在戲劇裡的精湛演出,但對我來說,她更是一位在廚房裡默默耕耘的生活哲學家。幾年前,偶然看到她的訪談,聊起家常料理,她眼睛發亮的神情,讓我印象深刻。她不是那種追求米其林星級的廚師,而是用鍋鏟和爐火,編織日常的幸福。廚房對她而言,不是戰場,而是心靈的棲息地。
她的料理哲學,核心很簡單:回歸本真。蘇玉華總說,現代人太依賴外食或速食,忘了食物最原始的滋味。她堅持選用當季食材,新鮮蔬果從市場拎回家,親手處理,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儀式。比如一道清炒時蔬,她會花時間挑掉老葉,細細沖洗,火候只開中火,讓蔬菜的甜味慢慢釋放。「這不是技術活,是心活。」她曾分享,忙碌時做菜反而能讓她靜下來,專注在當下,忘掉外界的喧囂。這種態度,延伸成她的生活美學——慢下來,才能看見細節裡的詩意。
記得有次她示範家常滷肉飯,那畫面至今難忘。選用台灣黑豬的梅花肉,先煎出金黃焦香,再倒入醬油、米酒和冰糖,小火燉上兩小時。過程中,她邊攪拌邊聊起童年:「小時候,媽媽總在週末做這道菜,廚房飄出的香氣,就是家的味道。」她強調,滷汁的濃淡不是靠食譜,而是靠直覺和經驗。「多試幾次,你就會懂肉的脾氣。」這不只是烹飪,是情感的傳承。滷好的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配上熱騰騰的白飯,簡單卻飽滿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蘇玉華常說,這樣的料理不需要華麗擺盤,一家人圍桌共享的笑聲,就是最美的裝飾。
廚房裡的幸福滋味,往往藏在最平凡的時刻。蘇玉華分享過,有次她工作壓力大,回家隨手煮了碗番茄蛋花湯。熱湯下肚,暖意從胃蔓延到心,瞬間化解疲憊。「食物是療癒的魔法。」她認為,家常料理不該追求完美,而是接納過程中的小失誤——湯太鹹了?加點水就好。生活也一樣,學會包容不完美,才能品嚐真實的快樂。這種哲學,讓她的廚房成為生活美學的實踐場:食材擺放整齊,用具簡約實用,連切菜的節奏都像一首輕音樂。「美,不是昂貴的廚具,是那份用心對待的態度。」她笑說,每次做菜,都是對自己的一場溫柔對話。
在這個數位時代,蘇玉華的料理哲學更像一帖解藥。我們總被效率綁架,忘了停下來感受。她的家常菜,提醒我:幸福不必遠求,就在廚房爐火旁。從挑菜到上桌,每個步驟都是生活藝術的縮影——慢燉的耐心、分享的喜悅、回歸自然的純粹。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她的故事總能觸動人心。下次進廚房,試著放慢腳步,你會發現,一頓簡單的飯,能點亮一整天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