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天在尖沙咀碼頭狂奔的狼狽,至今難忘。明明提早半小時出門,渡輪偏偏剛離岸,下一班要等四十分鐘。眼看對岸會議時間迫近,絕望之際,碼頭角落那塊不起眼的「過海的士」藍牌子,成了救命稻草。五分鐘後,我已經坐在的士後座,看著維港雨幕被車窗切成流動的油畫,司機穩穩握著方向盤穿越浪湧。那次之後,「過海的士站」從此烙進我的出行地圖——它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都市叢林裡一張隱形的「過海快證」。
這種服務的妙處,在於它完美填補了渡輪與地鐵的縫隙。趕時間?紅磡到中環,渡輪班次固定,東鐵線要轉車,而的士過海站點對點,十五分鐘直達,跳表跳得比心跳還快。拖著大件行李?不必狼狽地拖過閘機、擠車廂,司機順手就把箱子塞進後車廂。深夜抵達機場?紅磡站的過海的士站燈火通明,比苦等N線巴士安心太多。最妙的是,它像個城市暗門——多數遊客甚至本地年輕人都對這些站點視而不見,它們通常蜷縮在碼頭邊角或大型交通樞紐的僻靜處,只有懂門道的老司機和常客,才知道哪裡能最快攔到那輛「漂移過海的鐵船」。
真正讓我體會到它不可取代的,是帶長輩看病的經歷。清晨六點半,推著輪椅上的母親到北角碼頭。普通渡輪的台階像天梯,地鐵升降機路線迂迴得像迷宮。過海的士站的值班員見狀,直接招手讓車開到我們跟前,司機下車幫忙收輪椅,全程不到兩分鐘。車子開上東區走廊時,母親緊繃的肩膀才鬆下來。這種服務的價值,從來不只是速度表上的數字,而是那份把「不便」輕輕托住的穩當感。
當然,暗門背後也有竅門。尖峰時段在紅磡站排隊?不如多走五分鐘到紅鸞道公眾碼頭旁的站點,車流順暢得多。行李多又怕司機拒載?直接到機場或港珠澳大橋口岸的指定過海站,司機習慣接大件,後車廂永遠清空待命。最省錢的秘訣是「拼車」——在銅鑼灣避風塘、觀塘碼頭這些站點,若見獨行客張望,不妨主動問一句「過海嗎?分攤車資」,往往能成就一段沉默卻互利的十分鐘同船緣。記得備好現金,雖說部分車已收八達通,老派司機仍偏愛紙鈔的實在感。
下次當你盯著渡輪時刻表皺眉,或在隧道口車龍裡焦躁地敲方向盤時,試著搜尋附近碼頭或交通樞紐的角落。那些藍底白字的簡陋站牌,藏著這座城市最務實的浪漫——沒有炫目的科技,沒有精準的APP預測,只有一輛老舊的士、一個識路的司機,以及維多利亞港的海風,正等著把你從此岸的狼狽,穩穩渡向彼岸的從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