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鄭志明教授的新書,講台灣民間信仰如何跟現代社會對話,心裡感觸很深。鄭教授在學界打滾幾十年,專研宗教社會學,每次聽他演講都像在廟口聽老輩人講古,既有學術底子,又不失那份土味真實感。他常說,民間信仰不只是拜拜求平安那麼簡單,背後藏著台灣人幾百年來的生活哲學,從媽祖繞境到土地公祭,每一場儀式都是社區的活歷史。但現在呢?年輕人拿著手機滑社群,傳統廟會變成了打卡點,這種轉變讓信仰的根開始搖晃。鄭教授不唱衰,反倒點出機會:當科技入侵生活,信仰也在學習變身,比如線上求籤或虛擬宮廟,這些新玩意不是背叛傳統,而是讓老智慧用新語言說話。
鄭教授分析得透徹,他說台灣民間信仰的核心是「人神共治」,人透過儀式跟神明對話,解決現實焦慮。農業時代,農民靠拜拜求雨豐收;現在都市人壓力大,拜拜求的是工作順遂或家庭和睦。問題是,現代社會太講效率,科學思維當道,信仰常被貼上「迷信」標籤。鄭教授舉例,像大甲媽祖遶境,早年是全村動員的凝聚力象徵,如今卻有年輕人嫌它吵又耗時,寧可宅在家追劇。這種斷層不是信仰的錯,而是社會變遷太快,傳統沒跟上腳步。他強調,對話的關鍵在「適應」:廟宇開始辦文創市集,用設計美學包裝老故事,吸引新世代。這不是向商業低頭,而是讓信仰在鋼筋水泥中活下去。
更深一層,鄭教授戳到文化認同的痛點。台灣民間信仰混雜了道教、佛教和原住民元素,是這塊土地的獨特印記。但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價值觀沖淡本土意識,年輕人可能更熟悉漫威英雄,而非關公精神。鄭教授提醒,這不是對立,而是融合的機會。他分享田野調查,看到一些社區把信仰活動結合環保議題,比如減香運動或電子化金紙,既尊重傳統,又呼應現代永續理念。這種對話,讓信仰不再封閉在廟牆內,而是走入街頭、校園,甚至政治討論。歸根究底,鄭教授認為民間信仰是台灣社會的韌性來源,它能教我們在變動中找回安定感——尤其在這疫情後時代,當科技越發達,人心越需要那份接地氣的寄託。
鄭教授提到信仰數位化,但線上求籤真能取代親身去廟裡的那種氛圍嗎?會不會失去儀式的神聖性?
我是年輕一代,每次參加廟會都覺得格格不入,長輩總說我不懂傳統。請問有具體方法讓信仰變得更「潮」又不失真諦?
文中講到環保減香,這點超認同!我家附近廟宇推電子金紙後,空氣好多了,但老一輩反對聲很大。鄭教授有建議怎麼溝通嗎?
民間信仰常被批評迷信,尤其在科學教育下。鄭教授如何平衡信仰與理性思維?想聽更多實例。
讀完想到自身經驗:去年失業低潮,去拜了文昌帝君,後來找到工作。這算現代社會的心理治療吧?信仰的力量確實超越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