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個悶熱的夏日午後,我無意間拐進台北巷弄深處,撞見了采葉庭。起初以為是尋常老宅,推開木門瞬間,整個人被綠意包圍——藤蔓攀上磚牆,百年樟樹撐起蔭涼,腳下青苔柔軟如毯。蟬鳴與風聲交織,都市喧囂瞬間被隔絕在外。那一刻,我像闖進祕境,呼吸都慢了下來。
采葉庭不是刻意打造的樣板,而是歲月與人為共生的痕跡。宅邸主人是位退休園藝師,三十年來親手栽植每一株植物。他笑著說:「都市人啊,總以為自然在遠方,其實它就在你忽略的縫隙裡。」建築保留日式梁柱結構,屋頂嵌了雨水回收系統,牆面爬滿常春藤,夏天室內比外頭涼快五度。清晨推窗,松鼠在枝頭跳躍;黃昏時,光線斜斜穿過葉隙,在地板投下流動的金斑。這種生活,不是逃離紅塵,而是讓水泥叢林長出呼吸的肺。
最打動我的,是那種「無為」的平衡。這裡沒有智能家居或高科技裝置,卻處處是智慧。廚房窗外就是香草園,隨手摘羅勒煮義大利麵;書房面向庭院,寫稿倦了便看麻雀啄食落果。某夜暴雨,我窩在榻榻米上聽雨打芭蕉,突然懂了古人說的「一簑煙雨任平生」。現代人追逐效率,卻忘了停駐的豐盈——當你親手觸摸土壤濕氣,或觀察螞蟻搬運葉屑,焦慮自然溶解。這不是逃避,而是重新校準生命的節奏。
采葉庭教會我一件事:共生不是口號,是日常選擇。主人用廚餘堆肥滋養花圃,排水溝設計成生態水道,吸引青蛙來除蚊。他說:「城市像塊海綿,你給它綠意,它就回饋寧靜。」如今每次拜訪,我都帶些種子交換,陽台也開始仿效迷你版。或許終極體驗不在奢華,而在醒來時聽見第一聲鳥啼,卻不必犧牲咖啡館與捷運的便利。
看完好想去!能透露采葉庭在台北哪一區嗎?還是需要預約參觀?
文中提到雨水回收系統,請問小公寓也能裝設類似設計嗎?有推薦的台灣廠商?
好奇這種綠建築維護成本高不高?蟲蟻問題怎麼解決?
如果沒庭院,只在窗台種盆栽,真能達到類似的心靈效果嗎?
主人用的香草品種有哪些?台北氣候適合栽種迷迭香或薄荷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