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次回阿嬤家,廚房裡總是飄著一股焦糖混著花生香的氣味,那是她親手做的雞仔餅在爐上烘烤的聲音。那時不懂,只顧著偷吃剛出爐的餅乾,現在回想起來,才明白這不只是一個點心,而是承載著家族記憶的傳統工藝。雞仔餅源自廣東一帶,後來流傳到台灣,成了許多老一輩的童年回憶,它的魅力在於那股獨特的酥脆口感,配上鹹甜交織的風味,一口咬下,彷彿穿越時光隧道。
說到手工製作雞仔餅的秘訣,關鍵就在於「耐心」和「細節」。首先得選對材料,花生一定要新鮮現炒,帶點焦香才夠味;麵粉不能用低筋的,得選中筋的,這樣餅皮才不會太軟塌。揉麵團時,手掌的溫度要控制好,太熱會讓油脂分離,太冷又揉不出彈性,我習慣在冬天做,手指凍得發紅,但那股專注感反而讓成品更完美。阿嬤總說,餅皮要擀得薄如紙,但又要均勻,這全靠經驗累積,沒個三五年功夫,很難掌握那微妙的手感。
烘烤是另一個學問,溫度太高餅會焦黑,太低又失去酥脆度。我的秘方是先用中火烤十分鐘,讓表面定型,再轉小火慢慢烘到金黃色。過程中得守在烤箱旁,像照顧嬰兒一樣,時不時轉動烤盤,確保受熱均勻。有一次我貪快,開了高溫,結果整批餅乾硬得像石頭,浪費了半天的功夫。這讓我領悟到,傳統點心的精髓在於「慢工出細活」,那種機械化生產永遠無法複製的風味層次。
為什麼雞仔餅能流傳百年?它的獨特風味不只來自食材,更來自文化底蘊。在早期物資匱乏的年代,這點心是節慶時才有的奢侈品,象徵著團圓與祝福。每一口鹹甜交錯,都是先輩用智慧調配出的平衡,現代人追求健康,可能會減糖減油,但那樣就失了靈魂。我試過用代糖,風味立刻跑掉,還是回歸古法最對味。或許這就是傳統的魅力,它教會我們珍惜手工的溫度,在快節奏的世界裡,找回那份簡單的滿足。
如今,越來越少人願意花時間做雞仔餅了,工廠量產的版本充斥市場,但吃起來總少了一點什麼。我堅持每年過年親手做一批,送給親友,看著他們驚喜的表情,就想起阿嬤的笑容。這不僅是點心,更是情感的延續,如果你也試著動手,別怕失敗,每一次嘗試都是對傳統的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