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裡用了快十年的老電視終於開始鬧脾氣,畫面偶爾會閃爍,聲音也時大時小,像在提醒我是時候讓它退休了。說真的,現在走進賣場或上網看,電視種類多到眼花撩亂,什麼OLED、QLED、Mini LED,還有各種數字像4K、8K、120Hz,光看規格就頭昏。這次為了換新電視,可真是做足了功課,差點把眼睛看花,把腦子燒壞。
以前買電視,大概就是看牌子、尺寸和價錢,現在講究的可多了,尤其那個「畫質」,差別真的不是普通大。我特別跑去實體店,站在不同電視前面盯著看,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那種頂級的OLED螢幕,黑是真的黑,像深夜的天鵝絨,一點光都不漏,對比度強到畫面裡的物體好像要跳出來一樣,看電影時的暗部細節清清楚楚,不像以前的老電視,暗的地方就糊成一團。不過,OLED的亮度相對沒那麼刺眼,如果你家客廳採光超級好,白天看可能得拉點窗簾。
另一種現在很夯的是Mini LED。它厲害的地方在於亮度可以衝得很高,畫面看起來特別鮮豔亮麗,陽光、火光這種高光場景,那種耀眼感很真實。而且它分區控光做得細,雖然黑沒有OLED那麼純粹,但也夠深邃了,重點是比較不怕長時間定格畫面烙印的問題,價格通常也比同級的OLED親民一點,感覺是平衡性很不錯的選擇。
尺寸絕對是關鍵,但也不是越大越好。以前常聽人說「客廳多大,電視就買多大」,這其實有點誤導。更重要的是你沙發離電視牆有多遠。坐太近看大螢幕,看久了頭暈脖子痠;坐太遠看小螢幕,細節都看不清。網路上有些觀賞距離建議表可以參考,但說真的,還是自己實際去賣場,站在那個距離感受一下最準。我家客廳大概三米半,最後選了65吋,掛上牆後發現剛剛好,沉浸感十足又不會壓迫。
畫質漂亮當然重要,但聲音也不能馬虎。現在電視越做越薄,內建的喇叭實在…嗯,只能說有聲音。看新聞或綜藝勉強可以,但要看電影、追劇,特別是那種有大場面或細膩配樂的,內建喇叭真的不夠力,聲音扁扁的,沒層次。預算夠的話,真心建議至少搭配個Soundbar。不用買到頂級環繞,一條中階的,聲音的厚度、清晰度和低音效果馬上提升好幾個檔次,看片的爽度完全不同。這筆錢,我覺得花得超值。
還有幾個小地方容易被忽略,但買了才發現很重要。第一個是「HDMI 2.1」接口,尤其如果你有玩PS5、Xbox Series X這種新世代遊戲機,或者未來想接高階的播放設備,這個支援4K@120Hz和高動態範圍的接口是必須的,畫面才跟得上,不會卡頓延遲。再來是作業系統,現在智慧電視系統五花八門,操作流不流暢、內建的影音平台齊不齊全(像Netflix、Disney+、YouTube這些)、還有遙控器好不好用,都會影響你每天使用的感受。最好在賣場實際操作看看,順不順手一用就知道。
選電視,說到底就是為了那份「在家也能享受」的感覺。下班後,窩在沙發裡,打開一部好電影,畫面細膩、色彩生動、聲音飽滿,那一刻的放鬆和投入,真的很療癒。花點時間研究,找到最適合自己空間、習慣和預算的那一台,它可是要陪你度過很多個夜晚的夥伴。別急著下單,多比較,多看實機,聽聽聲音,想想你主要用它來做什麼,答案就會慢慢浮現了。祝大家都能找到心儀的影音夥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