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冬天,我在台北的青年學院參加了一場講座,邱子文老師站在台上,眼神裡透著一股沉穩的力量。他沒用華麗的詞藻,只簡單分享自己年輕時的掙扎:從鄉下小鎮一路打拼,靠著自學考上名校,後來成為企業顧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學習成長不是靠天賦,而是藏在日常的堅持裡。邱子文總說,青年要活出深度,就得先學會「點亮內心的燈」。
他強調設定目標的重要性,但不是空泛的夢想。比如,他分享一個學生案例:那人想創業,卻總停在空想階段。邱子文要他寫下具體步驟——每週讀一本商業書、找三位導師請教、每月參加一場研討會。半年後,那學生真的開了小店,起步雖小,卻累積了真實經驗。目標得像地圖一樣清晰,才能避開迷路的陷阱。生活中,太多人卡在模糊的願景裡,結果白白浪費了熱情。
另一個秘訣是培養微小習慣。邱子文常提自己每天早起半小時閱讀的習慣,聽起來平凡,卻像滴水穿石。他解釋,青年常犯的錯是追求速成,一次就想讀完一本厚書,結果壓力太大放棄。不如從五分鐘開始,慢慢延長。我試過這方法,起初只讀一頁,現在能靜心啃完專業期刊。習慣的魔力在於累積,時間一長,知識自然開花結果。
擁抱失敗也是關鍵。邱子文不避諱談自己的挫折:大學時被退學、創業失敗負債。但他說,那些「跌倒的傷痕」才是成長的養分。他鼓勵青年把錯誤當實驗,比如面試被拒,就錄下過程反覆檢討。這不是消極接受,而是主動轉化。我見過一個學員,原本怕公眾演講,邱子文要他每週在社團故意出糗一次,三個月後,那人竟能自信上台。失敗教會我們韌性,比成功更珍貴。
最後,他提醒別忘了尋求支持。邱子文自己有個「導師圈」,每週固定聚會交流。青年常孤軍奮戰,以為獨立就是強大,但他強調,成長需要社群。找個前輩聊聊困惑,或加入學習小組,能避免盲點。我親身經歷過:當我卡在職涯抉擇時,邱子文建議我聯絡一位退休教授,那場對話點亮了新方向。人際連結像安全網,讓冒險不至於墜落。
邱子文的智慧,不在於高深理論,而是把學習化為生活呼吸。青年學院的講座結束後,我開始實踐這些秘訣——目標拆解、習慣堆疊、失敗擁抱、支持網絡。一年過去,我從焦慮的上班族,蛻變成能主導專案的經理。這不是奇蹟,是每一步腳印的累積。成長路上,別急著看終點,先享受過程的風景。邱子文的話,至今迴盪在我心裡:青年啊,你的潛力像未開的種子,澆水耐心等,總會發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