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銀行貸款部門的玻璃門外,攥著皺巴巴的宣傳單張,手心微微冒汗。這是我第三次來諮詢「首次置業貸款計劃」,前兩次總覺得條件像隔著層毛玻璃,看不真切。直到遇上一位資深經理,拉我坐下,用鉛筆在紙上劃拉著,才真正撥開迷霧。原來,門檻並非高不可攀,優惠也非遙不可及,關鍵在於,你是否懂得裡頭的門道。
所謂「上車盤」,對許多人而言,是人生第一道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門檻。政府與銀行聯手推出的首次置業貸款計劃,確實是條捷徑,但這條路並非毫無章法。核心條件,繞不開「首次」二字。這意味著,你或你的聯名購房人,名下從未在任何地方擁有過住宅物業,連曾經擁有但已轉售的紀錄,都可能讓你與優惠擦肩而過。銀行查冊的細密程度,遠超想像,別心存僥倖。
年齡,是另一道隱形柵欄。多數計劃設定借款人的年齡上限,通常在申請時需未滿特定歲數(例如45或50歲),並確保在貸款期滿時不超過65或70歲。這背後的邏輯,是還款能力的時間保證。年輕固然是優勢,但穩定的收入證明才是硬通貨。銀行青睞的是每月薪金自動轉帳記錄、強積金供款明細、稅單這些「鐵證」,遠勝過口頭承諾。自由工作者或收入浮動者,要備足至少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清晰可查的入帳紀錄,難度會高些。
講到最誘人的「優惠利率」,這裡頭的學問最深。宣傳單張上斗大的「低至H-2.5%」或「定息1.85%首年」,像閃亮的魚餌。但請務必看清旁邊那行小得幾乎要用放大鏡才看得見的附註:「優惠期後以標準利率計算」。這「標準利率」,往往才是漫長還款期的真實面貌。優惠期通常是首1至3年,甜蜜期一過,利率跳升帶來的月供增加,可能讓你措手不及。精明之舉,是拿張紙,老老實實用優惠期後較高的利率,重新計算整個還款期的總利息支出,衡量自己長期的負擔能力。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魔鬼」,是現金回贈與捆綁條款。高額現金回贈聽起來像是白送的禮物,能即時減輕首期壓力。但銀行不是慈善家,這筆錢往往綁定嚴苛的罰息期條款(常見2至3年)。若你在罰息期內轉按、提前還清大部分貸款,甚至只是覺得利率不合算想轉會,抱歉,那些「送」給你的現金,連本帶利都得吐回去,分分鐘還得倒貼。算盤要打得響,別被眼前的糖果迷了眼。
壓力測試,是銀行評估你抗風險能力的冰冷尺規。它假設在現行按揭利率基礎上再加幾個百分點(例如3%),你每月還款額佔家庭收入的比例,仍能控制在安全線內(通常不高於60%)。這模擬的是未來利率可能飆升的極端情況。別以為通過基本供款與入息比率審核就萬事大吉,壓力測試才是真正的考場。若勉強過關,意味著利率一旦波動,你的財務彈性將非常脆弱。
雜費,是那最後一根稻草。估價費、律師費、按揭保險費(如首期不足樓價的20%)、火險、登記費…林林總總加起來,可能佔去你預備首期之外的數萬元。這些開支無法貸款支付,必須真金白銀掏出來。很多初次置業者只盯著首期和月供,結果在臨門一腳時,被這堆零碎費用卡住,狼狽不堪。
那晚,我拿著計算器反覆核對,把優惠利率後的月供、壓力測試下的極限、雜費清單,甚至未來幾年可能增加的家庭開支,都攤在燈下細看。數字冰冷,卻能澆熄衝動。首次置業的興奮,很容易讓人低估漫長還款路的重量。真正的優惠,不在於那短暫的低利率蜜月期,而在於你對自身財務狀況清醒的認知,和對未來風險充分的預留空間。簽下名字那刻,背負的不僅是一間屋,更是一份長達二三十年的承諾。這份承諾的重量,遠比宣傳單張上閃亮的數字,來得真實而深沉。
【評論】
講到壓力測試真係一針見血!之前睇樓計數時agent成日話「實批到啦」,結果銀行計完加3%即刻超咗警戒線,好彩有預備多個擔保人。
請問如果聯名人五年前繼承過祖屋但已轉名畀兄弟,咁仲算唔算「首次置業」?睇完成篇都仲有啲疑惑。
雜費清單幫大忙!原來火險要年年續,律師費分階段收,計漏晒呢啲真係隨時要臨時扑撲槌借財仔。
現金回贈個段好有共鳴,朋友貪3%回贈簽咗3年罰息期,第二年加息想轉按計返條數倒蝕萬幾蚊,蝕到入肉。
博主有無研究過邊間銀行對自由職業者審核較寬鬆?我報稅用自僱形式但每月收入穩定,問過兩間都話要睇足24個月入帳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