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台北街頭咖啡館等朋友時,鄰桌兩位香港人正熱烈討論著「搬磚」——不是體力活,而是資金調配。他們壓低音量比較著台灣幾間銀行的定存利率,眼神裡閃著精打細算的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港人跨海開台灣戶口,早已不是小眾需求。
三年前我因工作長駐台北,親身經歷開戶的繁瑣與驚喜。不同於坊間制式攻略,真正關鍵藏在細節裡。比如多數人不知道,台灣銀行對「非稅務居民」的定義寬鬆,只要沒領台灣身份證,即使長居台灣,外幣存款利息仍免稅。這讓香港朋友在資金停泊時,能巧妙避開雙重課稅的困擾。
實際跑流程時,別被銀行官網的「應備文件」嚇退。我帶著香港身份證、入台證(或居留證)和住址證明走進兆豐銀行,行員見我護照上蓋滿出入境章,只溫和問了句:「常來台灣出差嗎?」接著抽出「非居住民新台幣帳戶申請書」。重點來了:務必主動要求開通「外幣帳戶」與「網銀全功能」,否則默認只有台幣提存權限。簽名時留意表格角落的「約定轉帳」欄位,勾選後才能線上調度大額資金。
最常卡關的是「雙證件陷阱」。香港身份證在台僅算單一證件,我當時掏出香港駕照補足第二證件。若沒駕照怎麼辦?國泰世華的行員私下教我:用三個月內香港銀行月結單正本(需顯示英文姓名),搭配香港身份證也行得通。開戶後別急著離開,請行員帶你操作「跨境繳費」功能,未來繳台灣房租水電,手機點幾下就完成,省下匯款手續費。
為何值得大費周章?某次我急需調度資金,發現台灣網銀轉香港匯豐,早上操作下午到帳,手續費僅港幣50元。更別說台幣定存利率動輒1.5%起跳,比香港高出近0.5%。最近更發現「祕密武器」:部分銀行提供「外幣定存階梯式利率」,像中信的外幣帳戶,存滿三個月美金定存,第四個月自動跳升0.3%,比香港分段續存的模式更靈活。
上週陪香港朋友到玉山銀行開戶,行員遞來咖啡時笑說:「最近港客開戶量漲了三成呢。」看著朋友手機收到網銀啟用簡訊,我想起當年那個在咖啡館猶豫的自己。當資金流動像呼吸般自由,兩地生活的切換,才真正有了底氣。
想問基金投資戶口要另外申請嗎?還是開綜合帳戶就能買台灣的ETF?
上個月帶香港地址證明去國泰世華被拒,原來要用銀行月結單!早看到這篇就省得白跑兩趟
提醒大家開完戶記得申請「金融卡VISA功能」,在台灣網購直接扣台幣,匯率比信用卡好太多
永豐銀行的「大戶DAWHO」數位帳戶推薦試試,新資金台幣定存給到1.9%,APP還能換匯抽咖啡券
有人遇過行員要求提供台灣稅籍編號嗎?我去年開戶完全沒被問到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