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維多利亞港燈火依舊璀璨,映照著這座永不眠的金融心臟。坐在中環辦公室裡,翻開上週的港交所報告,一組關於香港預托證券(HDR)交投量悄然攀升的數據引起了我的注意。這讓我想起上個月與一位新加坡家族辦公室經理在陸羽茶室的下午茶,他正苦惱如何更靈活地配置亞太區以外的優質資產,又不願直接涉足時差顛倒、監管陌生的歐美市場。香港的HDR,或許正是那道被許多投資者忽略的橋樑。
HDR的本質,是將海外上市公司的股份「寄存」在香港,讓本地投資者能用港幣、在熟悉的交易時段,像買賣港股一樣購入這些國際企業的權益。它不像直接開立美股或歐股帳戶般繁瑣,省卻了外匯管制、稅務申報、甚至凌晨盯盤的煎熬。記得2008年金融海嘯後,港交所大力推動HDR機制,正是看準了亞洲投資者對環球資產配置日益飢渴的需求,卻又受制於地域與操作門檻。十多年過去,這座橋的價值,在當下地緣政治波動、區域經濟分化的背景下,反而更加凸顯。
有人說HDR流動性不足,是「美麗的雞肋」。這話只對了一半。的確,並非所有HDR都交投暢旺,關鍵在於篩選的眼光與策略的定力。我的經驗是,避開那些過於冷門、產業前景模糊的標的,聚焦在兩類核心:一類是產業龍頭,其全球業務根基深厚,即使HDR本身交易量不高,其母股的流動性提供了堅實後盾;另一類則是在亞洲擁有龐大業務或增長潛力,卻因種種原因未在港二次上市的公司——這類HDR往往蘊藏價值發現的驚喜。猶如淘金,耐心在沙礫中尋找真正閃光的顆粒。
全球市場的裂痕,有時反是HDR的機遇。當歐洲能源危機推升傳統油氣巨頭股價,或美國科技股因利率政策劇烈震盪時,透過HDR布局,你能更即時地捕捉這些波動,且免受開盤時間錯位的干擾。我曾親歷一位客戶在2020年3月市場恐慌時,透過某歐洲奢侈品牌HDR低位吸納,其後反彈幅度甚至超過母股,部分歸因於亞洲市場對該品牌復甦預期更為強烈帶來的額外溢價。這種因市場情緒差而產生的套利縫隙,是HDR獨有的魅力。
當然,橋樑非坦途。HDR的匯率轉換成本、可能存在的輕微折溢價,以及發行機構的信譽風險(託管銀行是否穩健),都是必須納入考量的砝碼。我的習慣是,將HDR視為核心衛星策略中的「衛星」:它不應取代你直接持有本地或主要海外市場的核心部位,而是作為戰術性配置、地域風險分散或捕捉特定主題的靈活工具。投入的資金比例,需與你對該標的及相關市場的深度理解相匹配,忌諱盲目跟風。
看著窗外凌晨依舊繁忙的貨輪,我想起金融市場的本質亦是如此——流動與連接創造價值。香港的HDR,正是這流動中的一條獨特航道。它或許不適合追求極致效率的短線炒家,但對於尋求穩健佈局全球、又不願遠離「主場」的投資者而言,這條略顯低調的橋,值得你花時間去丈量它的寬度與承重。畢竟,在全球棋局風雲變幻之際,多一條可控的通道,往往意味著多一分從容。
文中所提HDR的「亞洲溢價」現象好有意思!請問有無具體指標或歷史案例可以追蹤這種價差?想深入研究下背後的市場心理。
講到流動性風險,能否分享下實戰經驗?比如想沽貨時遇上掛單稀薄,有咩策略可以減少衝擊成本?定係只能硬食差價?
最近見有幾隻東南亞科技獨角獸HDR掛牌,但產業同港股現有標的重疊度高。點樣判斷呢類新HDR係真機遇定純粹市場噱頭?
關於匯率成本,除咗發行商公佈嘅手續費,係咪仲要隱形磨損?比如託管行內部換匯價差會唔會好大?有無方法對沖?
文風好紮實!無堆砌術語,但將HDR策略同環球宏觀連結得好自然。不過想問多句:你個人現時倉位入面,HDR佔比大概幾多成?當係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