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幫香港朋友阿偉驗收新北預售屋,他拿著兩份報價單苦笑:「台灣驗樓價差好大,從八千到兩萬五都有,是貴的會驗得比較細?」結果他選了中間價位一萬二的,驗完當天就後悔——師傅連浴室排水都沒測試,隔天磁磚就出現空心音。這種痛我懂,當年第一間房驗樓也踩過雷,現在看驗樓報價單都先盯三個魔鬼細節。
真正高CP值的驗樓服務,關鍵在報價單是否「敢寫清楚」。某次我拿著桃園驗樓師的報價單給營造廠長輩看,他指著「水壓檢測:標準值1kg/cm²」點頭:「這種敢標數字的才專業。」反觀另一份只寫「檢查供水系統」的報價單,後來果真在加壓馬達管線發現滲漏。魔鬼藏在未量化的項目裡,像「全室插座檢驗」這種籠統說法,不如「每插座測試110V電壓及接地」來得實在。
驗樓師傅的「職業病」反而是加分項。有次跟著資深驗師陳哥驗屋,他進門不先看牆面,卻蹲在玄關鞋櫃前:「你看這踢腳板收邊,矽利康打得像狗啃,代表工地品管有問題。」果然後續在冷氣排水管發現未封膠。這種經驗值無法速成,建議要求業者提供近期三份含照片的驗樓報告,重點看「缺失描述是否具體」。曾看過報告寫「窗框有縫隙」,專業報告則會註明「次臥東側窗框下緣矽膠填縫不足,雨天易滲水」。
別被「百項檢測」噱頭迷惑。我比較過六家驗樓清單,發現真正影響居住的關鍵項目不到四十項。與其追求項目數量,不如確認是否包含:紅外線熱顯儀查冷熱水管暗漏、浴室防水層48小時閉水測試、全室地磚90%以上敲擊檢驗。台中某建案交屋時,驗樓師用熱顯儀揪出客廳地板下供暖管線微滲,這種隱形問題比表面刮痕重要十倍。
壓尾款才是驗樓的最強後盾。去年幫學妹談驗樓合約,硬是在備註欄加上「複驗不合格免收費」條款。結果首次驗出二十七項缺失,建商修補後複驗,驗樓師發現浴室仍滲水,當場免收八千元複驗費。有些業者會用「優惠價」吸引簽約,但聰明的做法是留三成尾款待複驗通過再付。記得在合約註明「需提供缺失修復建議」,好驗樓師甚至會教你怎麼跟建商談判。
驗樓不是買保險,而是買專業判讀能力。遇過最超值的服務,是驗樓師帶著結構圖比對樑柱位置,當場指出某道隔間牆打掉會影響承重。這種知識附加值,遠比找到幾處壁癌來得珍貴。下回看到驗樓報價單,先翻到「檢測方法」那頁,敢寫明使用電子水平儀精度±0.5mm/m、熱顯儀解析度320240的,通常不會讓你失望。
看完馬上翻出上次的驗樓報告,還真的沒寫冷氣排水管測試方法!難怪入住後陽台老是積水
請問熱顯儀檢測通常要加價嗎?最近拿到報價單這項列在加購區要兩千塊
中肯!上次驗樓師用雷射水平儀掃出我家地板高低差3公分,建商當場認賠修復
補充一點:記得看驗樓師的責任險保額,朋友遇過驗漏問題卻求償無門
如果驗完建商擺爛不修,驗樓公司會協助處理嗎?還是只能自己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