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屏東平原最南端的蔥綠,當柏油路開始蜿蜒攀升,空氣裡悄悄混入檳榔花的青澀氣息,高士台,這個座落在牡丹鄉山脊上的排灣族部落,才緩緩揭開面紗。這裡沒有墾丁大街的喧囂,沒有名勝地標的打卡人潮,有的只是山嵐繚繞的靜謐,和深植於土地的文化脈動。它不是被包裝過的觀光樣板,而是一本需要靜心翻閱的立體地方誌。
踏上高士佛古道,腳下是祖先遷徙的舊徑,也是歷史沉澱的紋理。每一步都像踩進時間的夾層。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那些教科書上冰冷的字句,在此刻變得立體而沉重。山徑旁不起眼的石堆,可能曾是部落勇士的掩體;林間穿過的風聲,彷彿還夾雜著百年前對話的餘音。導覽的部落長老不用華麗辭藻,他指著一株老茄苳樹,平淡地說:「阿公的阿公就在這樹下,聽他的阿公講日本兵從哪裡上來。」歷史的層次感,瞬間穿透書頁,成為皮膚能感知的溫度。
高士台的美,是生活揉進風景裡的日常。部落的「古茶布安」(Kucapungane)石板屋聚落遺址,不是被圈起來的博物館展品,而是族人記憶深處的家園印記。一塊塊堆疊的黑板岩,承載的不只是建築智慧,更是人與自然共存的哲學。午後,隨意走進一家庭院工坊,排灣族阿姨正低頭專注地捏著紅藜殼,指尖翻飛間,傳統圖紋「甕」、「百步蛇」漸漸在陶土上甦醒。她笑著遞來一杯自釀的小米露,酸甜的滋味混著陶土的氣息,那是工藝的溫度,也是待客的真心。
部落的視野是屏東最奢侈的饋贈。站在高士神社遺址旁(註:現為高士佛神社遺址,歷史意義複雜,宜多元解讀),視線毫無阻攔地滑過層層山巒,直抵蔚藍的太平洋。八瑤灣的弧線溫柔地鑲嵌在海岸線上,遠處的旭海草原像一塊柔軟的綠絨毯。日落時分,太陽把整片海曬出琉璃光,漁船成了移動的星點。山與海在此相遇,壯闊得讓人心跳漏拍,卻又靜謐得只聽見自己的呼吸。
屏東的深度,豈止於山。沿著199縣道往東,滿州鄉的里德社區是另一番驚喜。這裡沒有名氣響亮的景點,卻藏著最生猛的野性。跟著在地「鳥導」鑽進林投樹叢,屏息等待。倏忽間,一道灰藍色閃電掠過——是珍貴的灰面鵟鷹!秋季過境時,成千上萬的猛禽以此為驛站,盤旋天空的鷹柱,是自然界最震撼的動態藝術。社區小舖裡,用當地雨來菇、港口茶做的創意點心,是土地最誠實的滋味。
若想感受大地原始的脈動,車城後灣的純淨沙灘與潮間帶,是與海洋對話的私密空間。蹲下來,觀察潮池裡忙碌的寄居蟹、色彩斑斕的熱帶魚,時間彷彿被潮汐帶走。而旭海草原步道頂端,360度的環繞視野將牡丹灣、九棚沙漠盡收眼底。那片罕見的臨海沙丘,是強勁季風與黑潮共同雕琢的作品,行走其間,恍若置身微型沙漠,轉頭卻見浪花拍岸,衝突又和諧。
屏東的秘境,不在追逐地圖上的座標,而在放慢腳步的領悟。是四重溪溫泉鄉深夜裡,一盞路燈下泡著湯、聽著蟲鳴的放空;是車城福安宮旁巷弄,那碗用古法熬煮、撒上脆口油蔥酥的綠豆蒜,甜入心坎的樸實;也是滿州某個無名小咖啡館,老闆用自家烘焙的港口茶豆手沖,講述半島故事的專注神情。這些碎片拼成的屏東,帶著海的鹹、山的綠、陽光的暖,還有文化深處的韌性。
當你厭倦了罐頭式的觀光行程,屏東的山海角落,正用最原始的生命力,低語著等待。真正的秘境,從來不在遠方,而在願意深入紋理、敞開心靈的探索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