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十多年前,我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圖書館翻到一本泛黃的期刊,裡面夾著高錕的早期論文。那時我剛踏入通信工程領域,對光纖一知半解,只覺得那是個遙遠的概念。高錕這個名字,像一盞暗夜裡的燈塔,慢慢照亮我的認知。他並非生來就是英雄,而是從上海到香港,再遠赴英國的漂泊中,用堅持打磨出改變世界的靈感。光纖之父的稱號,背後藏著無數次失敗的實驗和旁人的質疑。有人說他瘋了,想用光取代電線,但他只是靜靜地反問:為什麼光不能成為訊息的載體?這種純粹的好奇心,正是創新的起點。
光纖技術的本質,是把玻璃或塑料拉成比髮絲還細的纖維,讓光在其中反彈前進,幾乎零損失地傳輸數據。聽起來簡單,實則需要精密的物理計算和材料科學。高錕在1966年發表關鍵論文時,業界還在依賴銅纜,頻寬小、訊號衰減快。他證明光纖能實現高速、長距離通信,這不只突破技術瓶頸,更顛覆了整個產業邏輯。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這項發明,我們可能還在忍受撥號上網的刺耳聲,影片卡頓得像老舊膠卷。光纖讓全球資訊瞬間流通,從海底電纜到家庭網路,它默默支撐著現代生活的骨架。
高錕的影響力遠超過實驗室。光纖催生了互聯網**,卻也悄悄滲透到日常角落。醫院裡,醫生用光纖內視鏡進行微創手術,拯救無數生命;金融市場中,高頻交易依賴光纖的毫秒級傳輸,驅動全球經濟;就連偏遠村莊的孩子,也能透過光纖網路獲取知識,打破地理隔閡。這不是冰冷的科技進步,而是人性的延伸。高錕曾說,創新是為了連結人類,而非製造隔閡。在當今數位分裂的時代,這話格外深刻。他的諾貝爾獎榮譽,不只是對科學的肯定,更是對一種信念的禮讚:科技該服務於包容與共享。
回顧高錕的一生,從戰亂中流離到成為世界級科學家,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偉大往往始於微不足道的堅持。晚年時,他罹患阿茲海默症,卻依然保持樂觀,笑稱記憶流失就像光纖中的訊號衰減,總有辦法補強。這種豁達,讓他的遺產超越技術層面。每當我深夜加班,看著螢幕上流暢的視訊畫面,總會想起他。科技太快了,快得讓我們忘記背後的汗水。高錕教會我,真正的創新不在於發明多炫目,而在於它如何點亮他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