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三年前嘅冬天,我喺便利店打工到凌晨兩點,返屋企途中見到提款機螢光幕顯示嘅負數,凍到入心入肺。當時背住廿幾萬卡數同私人貸款,每個月出糧未焐熱就畀銀行扣走七成。直到撞板撞到頭破血流,先明咗債務管理唔係計數咁簡單,而係一場同自己心魔嘅角力。
真正嘅債務突圍,往往由承認脆弱開始。我將所有紅色信封攤喺地磚上逐張影相,當數字變成手機相簿裡血淋淋嘅證據,先敢面對自己月供利息夠交三個月租嘅荒謬。高柏收數專家阿成同我講過:「拖數嘅人唔係無責任心,而係被疊加嘅複利嚇到癱瘓。」佢教我將債務當成急症室病人分類——邊啲係大動脈噴血嘅高息貸?邊啲係可觀察嘅低息分期?呢種分類法比乜嘢「雪崩法」「雪球法」更貼地。
實戰中最救命嘅係「三刀流」策略。第一刀斬消費鏈:我取消所有自動續約服務,連十蚊月費嘅音樂平台都cut;第二刀鑄收入盾:朝早返寫字樓,夜晚幫人改CV,周末去市集擺檔賣手沖咖啡;第三刀最關鍵——重組債務結構。將三張信用卡嘅「呼吸plan」轉成中銀嘅結餘轉戶,利息即刻由28%劈到6%。記住,債務重組唔係「呃銀行」,而係用理財工具將瀕臨爆破嘅氣球換成可控制嘅氧氣樽。
上個月去深水埗探開糖水鋪嘅陳生夫婦,佢哋用更狠嘅方法翻身。兩公婆頂下間蝕緊錢嘅鋪,發現前手留低十三萬食材賒數。佢哋唔係急住撲水還債,反而拎僅有嘅八萬蚊改造廚房,將傳統糖水變成可外賣嘅樽裝養生燉品。而家晚晚十一點收工就開車送貨,專攻中產屋苑夜宵市場,債務用盈利嘅三成慢慢磨。陳太笑住話:「當你還緊嘅每蚊錢都有故事,啲數就變成推動你嘅燃料。」
財務健康從來唔係存款有幾多個零,而係當你半夜睇見心儀嘅陶瓷茶具時,分得清係真心鍾意定純粹想用購物填補焦慮。我書枱仲貼住當年嘅還款計劃表,但而家最珍貴嘅係還清卡數後,用第一筆自由儲蓄帶阿媽去京都睇紅葉嘅機票存根。負債教識我嘅終極道理:真正嘅富有,係擁有對自己人生話事嘅底氣。
睇到凌晨備貨嗰段眼濕濕,我同老公而家就係瞓身還緊層樓嘅二按,想問醫療債點處理?保險賠償要等半年但醫院追得好緊
文中提到結餘轉戶係咪真係唔影響TU?上個月申請被拒話信貸使用率過高,係咪要還到某個水位先搞得?
糖水鋪案例好啟發!但而家市道咁差仲敢創業?我欠廿萬諗緊借財仔定破產好
想知點抵擋「報復性消費」誘惑?每次清完張卡數就想獎勵自己,結果又碌返轉頭
作者提到嘅債務分類法有無具體比例參考?例如供樓還緊P-2%但私人貸款18%,應該優先還邊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