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廚房飄著甜鹹交織的焦香,鍋裡深褐色的醬汁正咕嘟冒著小泡。想起上週朋友興沖沖說要挑戰自製鰻魚飯,結果傳來一張黑如木炭的「暗黑料理」照,訊息寫著:「醬汁苦到像喝中藥!」不禁啞然失笑。其實,一碗閃著琥珀光澤、魚肉綿密的鰻魚飯,真沒想像中難,關鍵藏在幾個容易被忽略的細微處。
市售蒲燒鰻是懶人福音,但挑選時別只盯著價格。翻到包裝背面,成分表若出現一長串化學名詞,或是醬汁質地過於「晶亮」像糖漿,請默默放回冷凍櫃。我偏愛傳統水產行自製的真空包,魚身完整、醬色沉穩不刺眼,聞起來有純粹的柴魚香氣而非濃烈甜味。冷凍庫常備兩條,颱風夜或臨時想犒賞自己時,十分鐘就能變出暖胃慰藉。
白飯是鰻魚的舞台地基。淘米時的水溫是第一個秘密:指尖能忍受的冰涼感剛剛好。溫水會讓米粒提前吸收過多水分,煮出來軟塌失魂。輕柔搓洗兩遍去除表面澱粉即可,過度揉搓反而磨損米芯。煮飯時加一小勺清酒或半片昆布,蒸氣裡會飄出難以言喻的甜潤感。記得飯煮好後別急著開蓋,用餘溫燜十分鐘,讓米粒從核心徹底舒展。
冷凍鰻魚千萬別泡水急解凍!前一晚移到冷藏層,讓它像冬眠甦醒般緩慢回溫。若趕時間,連同真空袋浸在常溫水裡十分鐘,袋口務必高於水面,避免自來水雜味滲入。拆封後用廚房紙巾徹底吸乾表面,這步驟攸關醬汁附著力。很多人省略這步,結果烤時魚皮滲水,醬汁稀釋滑落,只剩甜膩卻不入味。
家用小烤箱足矣。鰻魚皮朝下放在烤網上,下方務必墊烤盤鋪鋁箔紙接滴醬,否則清洗時會欲哭無淚。先以180度烤五分鐘逼出多餘油脂,取出刷上第一層蒲燒醬。醬刷別用矽膠的,毛刷才能讓醬汁溫柔滲進魚肉紋理。再回烤三分鐘後刷第二層,此時香氣已霸佔整個廚房。最後轉200度烤一分半,邊緣微焦捲起時最誘人——那是梅納反應贈予的風味勳章。
醬汁是靈魂中的靈魂。市售蒲燒醬固然方便,但自調版本更顯心意。小鍋裡倒入三勺醬油(日式薄鹽為佳)、兩勺味醂、一勺清酒,再加半勺紅冰糖。重點來了:擠入一小段鰻魚真空袋裡的殘留醬汁!那是魚肉精華凝縮的風味炸彈。小火慢煮到微稠,試味時若覺得鹹,別加水,改加半勺蘋果泥平衡,天然果糖能讓層次更圓融。
盛飯別壓實,蓬鬆堆成山形才留得住醬汁。鰻魚鋪上後,用刷子輕點幾滴醬在魚身中央,撒上海苔絲與山椒粉。講究點可配漬黃瓜片解膩,但我更愛搭一匙醃梅肉泥,酸勁瞬間劈開濃郁,味蕾重新開機。深夜獨享時,關掉頂燈只留餐桌暖光,看醬汁沿著飯粒溝壑緩緩流淌,挖起帶焦邊的魚肉與微燙米飯一同入口——幸福,有時就這麼簡單直白。
(後記:那盤烤焦鰻魚的朋友後來帶著清酒來拜師,廚房裡煙霧警報器響了兩次。但當她顫巍巍把成品端上桌,魚皮金黃微脆的瞬間,我們相視大笑。料理的魔法,不在完美無瑕,在於親手點燃灶火的溫度。)
請問如果買不到日式薄鹽醬油,用一般醬油需要調整比例嗎?會不會太死鹹?
自製醬汁那段太實用了!不過想問剩下的醬汁能冷藏保存多久?拿來炒蔬菜好像不錯?
照著步驟做真的零失敗!但烤的時候油滴下去冒煙好可怕,在烤盤鋪一層粗鹽可以防沾嗎?
山椒粉哪裡買得到?用普通花椒粉代替味道會不會很怪?
素食者想試做,用烤杏鮑菇代替鰻魚的話,醬汁配方需要改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