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觀塘道喧囂的車流,拐進鴻圖道那刻,水泥森林的壓迫感忽然有了縫隙。不是疏離,而是一種奇特的親近。28號就杵在那兒,簇新的玻璃幕牆亮得晃眼,硬生生在舊廠廈斑駁的紅磚牆間劈出一塊未來。這裡曾是機器轟鳴的腹地,如今空氣裡懸浮的不再是機油味,是咖啡香混著打印機的熱氣,還有西裝革履間低聲交錯的商業密語。
誰能想到呢?十幾年前走進這條街,腳下踩的是貨車滴落的油漬,耳邊盡是五金切割的刺耳聲響。鴻圖道28號前身,就是座實打實的紡織廠,老一輩師傅說,那巨型貨運電梯升降的哐當聲,半夜都能傳到牛頭角。如今那電梯井早封了,蛻變成光潔的升降機,載著手捧平板的年輕人直上雲端。建築骨架還在,骨子裡卻換了血。抬頭細看,某些角落還留著粗獷的工業銲接痕跡,新主人沒刻意抹去,反而讓設計師用燈帶框起來,像博物館的展品。舊廠房挑高的靈魂被保留下來,樓底豁然開朗,陽光從重新開鑿的天窗斜射而入,塵埃在光柱裡跳舞,新租戶就在這片老地基上,用筆電鍵盤敲打著新經濟的節奏。
位置是它最兇狠的籌碼。說是「觀塘核心商業區」,聽來官方,但實實在在踩著黃金七寸。地鐵觀塘站?過條馬路就是,從B出口鑽出來,抬頭就能望見它鋥亮的招牌。想躲開地鐵人潮?東九文化中心旁的小巴站,五分鐘一班車直插九龍東心臟。開車的更懂,東隧、觀塘繞道近在咫尺,踩腳油門就能啃噬掉港島的訂單。這便利,餵養著樓裡無數初創公司的野心,也拴住了跨國企業區域分部那顆務實的心臟。
走進大堂,冷冽的大理石地面映著人影,但空氣並不冰冷。轉角咖啡吧飄著「埃塞俄比亞耶加雪菲」的牌子,穿牛仔褲的程式員和套裝革履的基金經理並排等咖啡,嘴裡談的可能是同一個區塊鏈項目。午餐時間電梯最是熱鬧,人群湧向地庫食肆,燒臘的油香頑強地穿透冷氣,勾著胃袋。樓上則靜得多,落地玻璃隔開的世界,有人對著三螢幕皺眉,有人在開放會議室的玻璃牆上狂寫算式。這裡的租戶像一鍋大雜燴,本土AI實驗室隔壁坐著歐洲環保科技公司,樓上可能是個專做日本市場的跨境電商團隊。空間設計狡猾得很,既劃出私密巢穴,又在茶水間、共享露台埋下碰撞火種。曾親耳聽見兩個不同公司的傢伙,因為抱怨同一家雲服務商而在吧檯前聊開了,下個月竟真的簽了合作備忘。
錢,終究是現實的尺。鴻圖道28號的租金,比起中環、金鐘那些閃亮名字,確實像打了個心動的六折。但「平」是相對的。這幾年觀塘鹹魚翻生,租金悄悄爬坡,聽樓下地產經紀吹水,說優質高層單位呎價已悄悄摸上三十幾蚊港幣,幾年下來也有兩三成升幅。值不值?樓裡那些把公司從港島昂貴寫字樓搬過來的老闆最有發言權。省下的真金白銀,轉頭就砸在研發或挖人上。地方夠新夠體面,客戶來開會不丟架,年輕員工也愛這區的活力。唯一要忍的,是偶爾午後從遠處避風塘飄來的鹹腥海風,混著咖啡香,竟也成了一種奇特的觀塘印記。
黃昏是鴻圖道最美的時刻。夕陽餘暉給新玻璃幕牆鍍上金箔,也溫柔地撫過對面老唐樓褪色的招牌。28號樓下便利店燈火通明,加班的人進進出出。對面巷子,頑強生存的舊式茶餐廳亮起霓虹燈,伙計阿姐正麻利地收拾碗碟。一個西裝友推門出來,深吸口氣,沒走向地鐵站,反而踱步拐進旁邊小巷,熟門熟路鑽進那間隱世打冷小舖。新與舊,貴與平,夢想與現實,在這方圓幾百米內,無聲地角力,也微妙地共生。站在鴻圖道28號樓下抬頭望,玻璃映照著快速流動的雲,也映照著自己。它不僅是一棟寫字樓,更像一枚深扎在觀塘轉型心臟地帶的圖騰,吐納著這片土地過往的煙火,也泵送著屬於未來的血液。在這裡討生活的人,腳下踩著歷史的沉澱,眼睛望向的,卻是維港對岸那片永不熄滅的燈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