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台灯下,摊开IMM 5406表格,笔尖悬在“所有兄弟姐妹”那一栏,你突然不确定是否该写下那个二十年没联系的兄弟名字。移民申请像一场精密的拼图游戏,而这张不起眼的附加家庭信息表,往往成为意想不到的绊脚石。它看似简单,却藏着让老练申请人也皱眉的陷阱。
别被它的名字“附加”迷惑了。IMM 5406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录。它是你家庭脉络在法律文件上的完整投影。移民官透过它审视你声明的真实性,验证你背景的完整性。一个疏忽,一处空白,哪怕是无心之失,都可能被解读为隐瞒信息,瞬间拉响信任的警报。它的核心要求,就藏在标题那个不起眼的词里:“所有”。
“所有”意味着什么?它要求你把家庭关系的抽屉彻底拉开,无论这关系是亲近还是疏远,是甜蜜还是复杂。血缘或收养关系下的兄弟姐妹,一个都不能少,无论他们身处地球哪个角落,也无论你们之间是亲密无间还是形同陌路。表格要求的是客观存在,而非主观情感。曾有人因刻意漏填一位断绝来往的兄弟,被认定隐瞒家庭信息,导致整个申请陷入漫长复审。即使法律上已终止关系的养父母或继父母,只要他们曾经在你的家庭结构中存在过,表格上也应有他们的位置。这是关于历史记录的完整性。
表格结构本身也有讲究。主申请人需要填写自己完整的家庭信息——父母、兄弟姐妹、配偶/伴侣以及子女。但这还没完。每一位年满18岁或以上的随行家属(配偶/同居伴侣、子女),都必须独立填写一份属于自己的IMM 5406,清晰勾勒出他们各自的家庭树。即使配偶不随行,只要在申请中提及,也需要单独填写此表。签名处必须手写,打印体无效。日期格式严格遵守日/月/年,一个斜杠都不能错。加拿大移民文件对细节的执着,在这张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容易踩的坑在哪里?首当其冲是“兄弟姐妹”的范围。同父异母、同母异父、被收养、已送养、甚至已故的兄弟姐妹,都在“所有”的覆盖之下。仅填写同住或关系好的,是致命错误。其次是“父母”的定义。即使父母在你年幼时离异并消失多年,即使你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生父生母的信息也必须列出(除非有极端情况如完全不知其存在)。表格问的是生物学/法律上的父母,不是情感上的抚养者。另一个常见错误是配偶/伴侣的填写。即使你们尚未正式结婚但处于同居关系,或者婚姻状态是分居但未离婚,对方都必须被包含在内。
填写时,把情感暂时放到一边。这无关亲疏好坏,只是一份需要绝对准确的事实陈述。如果某个亲属的具体信息(如生日、地址)实在无法获取,在相应位置清晰标注“未知”或“无法核实”,比留白或猜测要明智得多。诚实且有合理解释的不完整,远胜于虚假的“完整”。表格允许空间有限,如果兄弟姐妹众多,使用额外页并清晰标注是标准做法。
别让这张纸承载过度的心理负担。它只是记录,不是审判。真实、详尽、一丝不苟地填完它,然后继续前行。移民之路漫长,IMM 5406是其中一步,踏稳了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