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的多伦多东北区,空气里已经带上深秋的凉意。Warden大道和Steeles东街交汇处,车灯汇成流动的河。拐进那家熟悉的广场,视线立刻被暖融融的橙黄色招牌抓住——「味千拉面」。推开门,一股混合着醇厚骨汤香气和炸物焦香的热浪扑面而来,瞬间隔绝了外面的清冷。这几乎成了我疲惫工作日后的一种条件反射,无需思考,脚步自然走向这家Ajisen Ramen。
这家店算不上大,紧凑的布局却有种日式小馆特有的温馨。墙上挂着几幅浮世绘风格的装饰画,木质的桌椅被打理得干干净净。最吸引人的永远是开放式厨房里忙碌的景象。几位师傅在氤氲的蒸汽中专注地操作着:一人手持长筷,在翻滚的大锅里精准地烫着面条,动作利落得像在指挥一场小型交响乐;另一人则沉稳地掌控着汤锅,小心地撇去浮沫,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守护着某种珍贵的秘密配方。锅盖掀开的瞬间,浓郁到化不开的豚骨香气便霸道地占领了整个空间,引得人食指大动。排队点单是常态,队伍里能看到刚下课的学生、结伴的年轻情侣、还有像我一样独自前来只为那一碗慰藉的上班族,低声交谈中夹杂着多种语言。
菜单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但每次落座,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溜回「招牌白汤豚骨拉面」。这碗面的灵魂,毋庸置疑是那汤底。端上桌时,汤色呈现出一种温润如玉的奶白色,表面浮着一层薄而均匀的金黄色油脂,像给这碗美味盖上了一层珍贵的封印。凑近深吸一口,那是一种深沉、复杂又无比和谐的香气——猪大骨经过漫长熬煮释放出的醇厚肉香是基底,骨髓和胶质带来的丰腴感清晰可辨,还隐隐透着一丝蔬菜(洋葱、姜)的清甜和昆布、鲣鱼干贡献的海洋气息(日式豚骨拉面的经典“出汁”元素)。它不是粗暴的浓烈,而是层次分明、底蕴深厚的交响。第一口汤啜饮下去,滚烫、浓稠、丝滑的口感瞬间包裹整个口腔,咸鲜的滋味直击味蕾深处,随即是骨胶原带来的粘唇感和悠长的回甘。这汤头,是时间和耐心的产物,每一口都能喝出熬煮者的诚意。
面条是典型的博多细直面,色泽微黄,筋道十足。师傅煮面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完美的弹牙口感(日语称之为“コシ”),又充分吸收了汤底的精华。挑起一筷子,面条挂着浓郁的白汤,入口爽滑又带着令人满足的咀嚼感,与汤底是绝配。
配料同样讲究。两大片叉烧肉是点睛之笔。用的是肥瘦相间的猪肩肉,经过长时间的炖煮和最后的炙烤。叉烧边缘带着漂亮的焦糖色,肥肉部分呈现出诱人的半透明状,瘦肉则纹理分明,入口软糯得几乎不用咀嚼,浓郁的肉香和油脂的甘美在口中化开,与汤底的醇厚相得益彰,毫无腻感。溏心蛋(味玉)煮得堪称教科书级别,蛋白嫩滑,蛋黄是完美的半凝固流心状态,呈现迷人的琥珀色,味道咸甜适中,带着淡淡的酱油香。再配上爽脆的豆芽、鲜甜的木耳丝、提味的葱花和几片点睛的海苔,一碗面的丰富度和满足感被推到了极致。
当然,胃口好时,总忍不住加点些小食。日式炸鸡块(唐扬げ)是经典选项。外皮炸得金黄酥脆,咬开时能听到“咔嚓”的轻响,里面的鸡肉却异常鲜嫩多汁,腌制得入味,挤上一点柠檬汁,清爽解腻。煎饺(饺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底部煎得焦脆,形成一层薄薄的“冰花”,内馅饱满多汁,蘸上醋和辣油,是熟悉又熨帖的味道。
在Warden Steeles这个多伦多东北部繁忙的十字路口,汇聚了无数亚洲风味。Ajisen Ramen能在这里扎根多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食客,绝非偶然。它没有浮夸的噱头,不追求网红打卡的喧嚣,它赢在那一碗扎实、稳定、充满诚意的豚骨汤拉面。当秋风渐起,或是结束了一天冗长的工作,走进这家暖意融融的小店,听着后厨的忙碌声,看着面前那碗蒸腾着热气的浓白汤面,一种踏实而温暖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碗面,更像是寒冷都市里一个带着烟火气的温暖拥抱,提醒你生活里那些简单却实在的美好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