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on Miles May这个名字,在创业圈里几乎成了一个符号——不是那种浮夸的偶像,而是实干家的代名词。我第一次听说他,是在硅谷的一次闭门分享会上。他穿着简单的T恤,没拿演讲稿,就那么自然地聊起自己从零开始打造三家独角兽公司的经历。当时我就想,这人的成功绝不只是运气。后来,我读了他的书《深度耕耘》,又采访过几次,才真正明白:他的秘诀藏在日常的细微习惯里,而不是宏大的口号。
May的核心哲学,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专注。不是那种肤浅的“多任务处理”,而是像激光一样聚焦在单一目标上。他告诉我,年轻时他总想一夜成名,结果项目半途而废。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失败后,他删掉所有社交媒体,每天只设一个优先级任务。比如,写书时,他会关掉手机,在清晨5点坐到书桌前,雷打不动地写两小时。听起来简单?但坚持十年,效果惊人——他的作品累计销量破百万,不是因为天赋,而是因为这种“深度工作”的累积效应。
高效工作法上,May有一套反直觉的体系。很多人推崇时间管理工具,他却只用纸笔和简单的番茄钟。关键不是工具,而是节奏。他的一天分成三段:上午处理创造性工作(如战略规划),下午应对机械性任务(如邮件回复),晚上留给反思和学习。每个时段不超过90分钟,中间强制休息10分钟散步。这种“任务批处理”避免了精力分散,还利用了生物钟的峰值。更妙的是,他从不加班——效率高到下午4点就收工,陪家人或健身。他说:“忙不是荣誉勋章,成果才是。”
心理层面,May强调“接受不完美”。创业初期,他因一次投资失误几乎破产,但没陷入自责。相反,他养成了“每日复盘”习惯:睡前花5分钟写下三件做对的事和一件可改进的。这帮他建立韧性,把失败当数据点。举个例子,当他推出新App时,用户反馈差,他没急着改产品,而是先分析情绪源头——结果发现是界面设计问题。这种冷静源于多年的冥想练习,他说:“焦虑像背景噪音,你得学会调低音量。”
当然,May的方法不是万能公式。他提醒读者,高效不等于拼命;而是找到个人节奏。比如,他讨厌早起的人强求夜猫子改变生物钟。他的书里没给步骤清单,而是鼓励实验:试一周番茄钟,记录精力波动,再调整。最终,成功秘诀归结为自知之明——了解自己何时高效、何时疲惫,然后设计生活去匹配。这不是什么神秘魔法,而是像园丁培育种子:耐心、专注,日复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