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把七号公路浇成一条发亮的黑绸子时,车拐进了世纪皇宫的停车场。雨点砸在车顶砰砰响,心里却莫名笃定——这种鬼天气,能让人心甘情愿湿透裤脚也要来的地方,错不了。推开那扇厚重的雕花木门,潮湿的水汽和皮鞋上的泥点子瞬间被隔绝在外,暖黄的灯光裹着隐约的粤曲小调,像走进另一个时空,属于老广们最熨帖的“饮啖茶,食个包”的悠然。
水晶灯的光晕是精心调过的,不会刺眼,恰到好处地流淌在描金天花和深色实木桌椅上。桌与桌之间隔得足够远,邻座的谈笑声是背景音,绝不会钻进你的耳朵里。穿着挺括黑西装的服务生走路带风又悄无声息,骨碟边缘刚堆起一点虾壳蟹脚,下一秒就被干净利落地换走。这分寸感,是刻在骨子里的“识做”。
菜单翻开来,是沉甸甸的熟悉感。没有花里胡哨的fusion,也没有为了迎合而妥协的所谓“改良”。脆皮烧腩仔是检验一家粤菜馆的试金石。这里的出品,皮脆得像一层薄薄的焦糖玻璃,咬下去“咔嚓”一声,底下是肥瘦相间、莹润透光的腩肉,咸香脂香在舌尖爆炸,配一口微烫的菊花普洱,油腻瞬间化解,只留满口回甘。这才是“脆皮”的真功夫,火候差一秒都达不到这种境界。
避风塘炒蟹上桌,气势就赢了。硕大的肉蟹霸气地趴在金蒜堆里,空气里弥漫着炸蒜茸、豆豉和辣椒交融的霸道香气。蟹肉饱满紧实,带着海水的鲜甜,裹满了酥脆喷香的避风塘料。手指捏起一块蟹钳肉送入口中,蒜粒的焦香、豆豉的咸鲜、辣椒的微微刺激,层次分明地在口腔里轮番轰炸,最后是蟹肉本身的清甜收尾。忍不住吮吸手指上的余味,连掉在桌上的几粒金蒜都舍不得放过。同桌的父亲抿了口茶,悠悠说:“这才是‘镬气’,家里的炉灶再旺,也炒不出这个味道。”
姜葱生啫游水石斑是另一重惊喜。滚烫的砂煲滋滋作响地端上来,盖子一掀,浓郁的白烟裹挟着姜葱的辛香和鱼肉的鲜甜直冲鼻腔。鱼块在煲里微微颤动,火候精准到鱼肉刚断生,嫩滑无比,筷子稍用力都会夹碎。垫底的葱段吸饱了鱼汁和酱香,比鱼肉还要抢手。那股子“啫”出来的焦香边缘,是任何清蒸都无法比拟的镬气灵魂。
点心推车穿梭在桌间,是早茶的精髓延续到午市的证明。虾饺皇皮薄如纸,透出里面粉嫩的大虾仁,一口咬下去,汁水丰盈,鲜甜弹牙。酥皮蛋挞是热辣辣出炉的,挞皮酥松得一碰就掉渣,蛋液嫩滑如布丁,带着浓郁的焦糖奶香。连最普通的豉汁蒸凤爪也做得极到位,软糯脱骨,豆豉和蒜蓉的滋味完全渗透进去,酱汁浓郁得想拌饭。
吃到后半程,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经理过来轻声询问菜品是否合意,聊了几句才知,主厨是香港老牌酒家出来的老师傅,几十年就守着传统的手艺。难怪,那碗看似简单的瑶柱蛋白炒饭,米粒颗颗分明,干身不油腻,蛋花如金丝,瑶柱丝鲜香提味,没有多余的酱色,却香得纯粹。父亲尝了一口,点点头:“嗯,舍得用靓油,火路够,饭才有香气。” 这是老饕才懂的细节。
结账时雨还没停。经理执意撑伞送我们到车边,伞面大半倾过来。坐进车里,看着窗外雨幕中依然灯火通明的“世纪皇宫”招牌,胃里是饱足的暖意。这暖意不仅来自食物本身的热量,更源于一种被妥帖对待的安心感。它不靠炫技的分子料理或浮夸的摆盘抓眼球,就是用扎扎实实的选材、炉火纯青的功架和熨帖入微的服务,稳稳地托住了“粤菜fine dining”这块沉甸甸的招牌。在万锦这个粤菜江湖里,它像一位底蕴深厚、不疾不徐的长者,用一盅两件、一饭一菜,不动声色地告诉你,什么才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广府滋味。
:
看完口水流了一键盘!周末立刻定位!想问下他家脆皮烧腩仔的皮够不够脆?最怕吃到皮韧的。
作为香港移民,在Markham试过无数家粤菜馆,世纪皇宫的啫啫煲和蒸鱼水准确实是最接近老家风味的,尤其推荐姜葱生啫斑球,火候绝了。
博主描述得太诱人了!想带父母去试试,请问周末午市点心推车品种多吗?老人家就喜欢那种传统推车氛围。
避风塘炒蟹的价格大概多少?看图片分量好足,打算生日宴请客用。
细节见真章!连经理撑伞送客都写到,这种老派服务在北美太难得了。下次去要点那碟炒饭,感觉是隐藏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