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Olympium泳池那扇厚重的玻璃门,那股熟悉的消毒水混合着水汽的味道扑面而来,瞬间把我拉回二十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刚学自由泳蹬腿都费劲的半大孩子,如今牵着女儿的小手站在这里,时间仿佛在哗哗的水声中打了个转。这座老牌水上中心,远不止是几条泳道那么简单,它是西区几代人关于水的记忆匣子。
说到学游泳,Olympium的课程体系扎实得让人安心。不是那种花里胡哨速成的玩意儿,而是扎扎实实按加拿大红十字会的“Red Cross Swim”大纲走。给小宝报的“Parent Tot”课程,就在浅水区那片暖融融的水里,教练耐心得像会魔法,几个星期下来,我家那个见水就缩的小家伙,居然能笑嘻嘻地自己扑腾两下了。看着其他爸妈托着孩子浮在水面,眼神里都是相似的紧张和期待,那种共同成长的氛围,是早教班给不了的。
等孩子大点,课程分级更细。女儿现在上“Swim Kids”第4级,就在靠东侧那片标准短池。教练是位嗓门洪亮的老先生,要求严格但不苛刻。我常坐在高处的看台等,俯视下去,一排小脑袋在碧波里起伏,动作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到渐渐有了点流畅的影子。尤其记得她第一次成功完成规定距离的仰泳,爬上岸时小脸亮晶晶的,不是水珠,是藏不住的骄傲。这种突破自我的成就感,冰冷的电子屏幕可给不了。
Olympium当然不只是个严肃的训练基地。周末的家庭时间,我们多半会一头扎进旁边的娱乐泳池。巨大的水滑梯是永恒的主角,女儿敢挑战最高的蓝色螺旋滑道了,尖叫着冲进池底溅起巨大水花,然后湿漉漉地跑上来再来一次。旁边的浅水游乐区,喷水装置和迷你滑梯是小小孩的天堂。水温调得比主池高不少,像泡在温吞的汤里,即使寒冬腊月,孩子泡在里面玩一小时也不怕着凉。我有时靠在池边,看妻子陪着儿子在水蘑菇下接水,氤氲的热气里,只觉得日子像这池水一样,温润踏实。
容易被忽略的是那片跳水池区域。高台跳板总吸引着几个胆大的青少年,空中翻腾的姿势看得人心惊肉跳。偶尔有专业的跳水队训练,那精准利落的入水,几乎不溅起水花,坐在远处休息区的长椅上看,像欣赏一场无声的力与美的表演。旁边的热水按摩池是宝藏,游累了或是冬天冻得手脚发麻,把身体沉进那滚烫的水流里,酸痛的肌肉瞬间被熨帖开,再呷一口自带的热茶,望着穹顶透下的天光,疲惫感烟消云散。
更衣室设施虽有些年头,但维护得干净。带娃的家庭隔间宽敞,不用担心手忙脚乱。泳池入口处的公告栏总是贴得满满当当,除了各级课程的报名信息,常能看到社区水上安全讲座的通知,或是特殊需要人士的专属游泳时段安排。角落那个小小的咖啡亭,飘出的现磨咖啡香,是许多家长中场休息时的“续命”站。留意过几次,常看到几位银发老人结伴来上专门的水中健身课,说说笑笑地走进温水泳池。这种不分年龄、人人皆可亲近水的包容感,是社区泳池独有的温度。
在这里待久了,你会发现它像一块巨大的吸水海绵,吸纳着社区的喜怒哀乐。有少年泳队日复一日枯燥训练的汗水,有银发族对抗岁月的水中漫步,有新手父母笨拙却温柔的托举,也有孩子们纯粹到发亮的嬉闹尖叫。泳池的消毒水味,混合着咖啡香、爆米花味(小卖部偶尔飘出的),以及潮湿空气的气息,构成了Etobicoke西区一种独特的生活底味。它不奢华,却足够真实有力,托举着无数普通家庭关于健康、欢笑和共同成长的日常。下一次推开门,那扑面而来的湿润空气,或许就是你开启一段新水故事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