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看手机相册里那张蟹粉狮子头的特写,暖黄灯光下琥珀色的汤汁微微晃动,突然想起去年在扬州那家老院子里的晚餐。邻桌的法国夫妇笨拙地用筷子夹起颤巍巍的狮子头时,眼睛亮得像是发现了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精致中餐啊,远不止是摆盘上的几朵萝卜花,它是藏在青花瓷碗沿的温度,是老师傅手腕一抖勾出的琉璃芡,更是两千年前《礼记》里就写明白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记得第一次在后厨看淮扬菜大师片文思豆腐,刀刃碰触嫩豆腐的瞬间呼吸都得暂停。切好的豆腐丝浸在清汤里,像一蓬散开的白菊,汤匙一搅又化作游动的云雾。这种功夫菜的精髓从来不在炫技,当你舀起半透明豆腐丝送入口中,舌尖触到的是化开的鲜,才懂什么叫\至味无味\。就像苏州园林的假山非得用太湖石,缺了那些孔洞透出的光影流转,再贵的石材也只是堆砌。
去年冬至在北京胡同私房菜馆的经历更妙。主厨端上景泰蓝小盅的佛跳墙,揭盖时混着酒香的蒸汽扑了满脸。花胶吸饱了火腿的咸鲜,鸽蛋裹着鲍汁的浓醇,最绝的是汤底里若隐若现的陈年花雕香——那是主厨特意寻来的1988年绍兴手工黄酒。这种食材对话像古琴合奏,十五年陈皮遇到三年老鸭,十年普洱配着五年火腿,时间维度在砂锅里折叠交融。
说到用餐仪轨,上海朋友教我的\转桌哲学\实在精妙。带转盘的圆桌是中式社交的微型舞台,看见有人夹菜得暂停转盘,新菜上桌先转到主客面前。有次商务宴请,对方董事长夹起最后一块蜜汁火方时,我故意把转盘往反方向轻推半寸,他悬空的筷子顿了顿,两人相视大笑。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比任何合同条款都管用。
茶酒搭配更是门玄学。在杭州龙井村试过用虎跑泉水泡的明前龙井配宋嫂鱼羹,茶汤洗去鱼羹的黏腻,舌尖只余蟹黄的鲜甜。最颠覆的是成都私厨用五粮液调制的怪味酱蘸白切鸡,烈酒的灼烧感反而激发出花椒的麻与芝麻酱的香,像在味蕾上放烟花。这些搭配看似叛逆,实则暗合《吕氏春秋》里\鼎中之变,精妙微纤\的古训。
现在很多新派中餐厅爱用干冰造仙境,我倒更钟意南京那家用雨花石温餐具的老馆子。墨绿石头在鸡汤里浸得温热,端上来还冒着青烟,摸着石头喝汤的功夫,汤的温度刚好从烫口降到暖喉。这种不着痕迹的体贴,比雕龙画凤的餐具更显段位。毕竟孔子早说了:\食不餍精,脍不餍细\,讲究的是食材本真的升华,不是浮夸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