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踏入lucullus bakery 龍島的那天,香港街头正飘着细雨,空气里混杂着海风的咸湿和一股难以抗拒的甜香。我几乎是循着那股香气去的——新鲜出炉的牛油酥皮在烤箱里跳舞的声音,隔着玻璃橱窗都能听见。店里不大,却挤满了人,本地阿姨们叽叽喳喳地挑着糕点,游客则举着手机拍照。这种热闹劲儿,像极了老港片里的茶餐厅场景,但龍島的糕点,却藏着更精致的秘密。它不是那种浮夸的网红店,而是靠真材实料说话的地方,每一件甜点背后,都是师傅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打磨。
我最先尝的是他们的招牌蛋挞。金黄的外壳薄如蝉翼,轻轻一碰就碎成屑,里头却是嫩滑的蛋奶馅,带着微微焦糖的香气。咬一口,那层次感简直绝了——先是酥脆的爆破,接着是丝滑的馅心在舌尖融化,甜度恰到好处,不会齁得慌。后来才知道,龍島的师傅坚持用传统手工开酥,面团反复折叠冷藏,每一步都靠手感拿捏。这种老派做法,现在市面上少见了,机器量产的东西总缺了灵魂。我边吃边想起小时候祖母做的点心,那种温暖不是糖分堆出来的,而是时间与耐心的沉淀。
再试了瑞士卷,它摆在柜台里毫不起眼,像块朴素的奶油色云朵。但切开后,海绵蛋糕的细腻程度吓了我一跳——轻盈得几乎入口即化,中间夹着鲜奶油和果酱,酸甜平衡得像场完美交响乐。龍島选料讲究,奶油是法国进口的,水果当季现熬,连糖都用得克制。这让我想起全球烘焙的趋势:越来越多人追求“少即是多”,但真正做到的店铺寥寥无几。龍島的糕点师告诉我,他们拒绝添加剂,靠天然食材本身说话。这种坚持,在快节奏的香港简直是种奢侈,却也成了它屹立多年的底气。
菠萝包也值得一夸。外皮那层脆脆的菠萝纹,烤得焦糖色诱人,咬下去却意外地松软。内馅加了咸黄油,冰火交融的滋味在嘴里炸开,咸甜交织得毫不违和。我常想,糕点就像生活里的隐喻——太甜了腻,太淡了无趣,龍島的平衡术,恰恰映照出香港这座城的多元融合。它不标榜法式或港式,而是把东西方精髓揉在一起,变成自己的语言。坐在店里小口啜着奶茶,看窗外霓虹闪烁,那一刻的满足感,远不止于味蕾。
离开时打包了盒马卡龙,五颜六色的小圆饼像艺术品。回家细细品,外壳脆内里糯,夹心从抹茶到覆盆子都风味鲜明。龍島的糕点不便宜,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食材成本、手工耗时、还有那份不愿妥协的匠人精神。在这个AI和速食泛滥的时代,能吃到这样有温度的甜点,反倒成了种疗愈。或许美食的真谛,就是让人慢下来,重新感受生活的细节。下次去香港,我肯定还会绕道龍島,不是为了打卡,而是想再尝一口那份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