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刚搬到多伦多的那会儿,人生地不熟,财务顾问老李就拉着我聊RRSP的事。他笑着说:“这玩意儿就像个税务魔盒,放进去容易,取出来可得讲究时机。”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我自己也成了半个专家,帮朋友处理过不少退休储蓄的烂摊子。RRSP(注册退休储蓄计划)的本质,是政府给你的税务优惠礼物——往里存钱能减税,但取钱时就得还债,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
取款规则可不是随便定的。政府画了条硬杠杠:69岁前你可以悠着点,但一到71岁生日,就必须开始取钱,否则税务局会罚得你肉疼。这叫最低取款要求,每年比例递增,像条隐形的锁链。不过,人生总有意外,比如买房或上学时缺钱。购房者计划允许你借出最多3.5万加元,十年内还清;终身学习计划则能拿钱付学费,但得证明你在正经读书。这些例外条款听着美好,可一不留神,还款逾期了,利息加罚金能吞掉半个首付。我邻居老王就栽过跟头——他急着给孩子凑大学费用,忘了还款期限,结果年终报税时多交了上万块。
年龄条件上,表面看门槛不高,18岁就能开户,但早取款简直是自讨苦吃。55岁前取钱,税务局直接扣掉10%-30%的预扣税,外加算进当年收入征税,税率可能飙到50%。我年轻时犯过傻,35岁那会儿失业,手头紧就动了RRSP的主意,结果取了两万块,税后只剩一万出头,悔得肠子都青了。等过了65岁,取款税负轻些,但还得结合养老金和CPP来算——收入高了,福利可能被砍。最佳时机?真没标准答案。如果你收入低谷期(比如gap year或兼职期)取钱,税率低,能省一笔;但拖到退休后,如果其他收入堆高了税档,反而亏大。我的经验是,先摸清自己的现金流地图,找个靠谱顾问模拟下税务场景。记住,RRSP不是紧急备用金,而是长跑工具。
说到最佳策略,我觉得关键在平衡人生阶段。年轻时多存,利用复利滚雪球;中年时谨慎取款,优先用TFSA这类免税账户;临近退休,逐步转换到RRIF(退休收入基金)。去年我帮表弟规划,他48岁,收入中等,我们算出在60岁左右取部分钱买房最划算——那时孩子独立了,税率降到25%以下。总之,别被规则吓住,也别贪小便宜。RRSP就像老酒,越陈越香,但开瓶太早或太晚,都浪费了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