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Wah Sing那扇略显厚重的玻璃门,一股熟悉的、带着海水咸鲜与蒸笼热气的交响乐扑面而来。不是那种高档餐厅刻意营造的香氛,是扎扎实实的生活气儿,混杂着炸物的油香、蒸点心的米脂香,还有老火汤氤氲的暖意。周五晚上七点,大堂里人声鼎沸,广东话、普通话、甚至英语的谈笑声在圆桌间碰撞,穿着利落制服的服务员托着巨大的蒸笼或冒着热气的砂煲,在狭窄的过道里穿梭如鱼,脚步快得带风。墙上挂着大幅海鲜池的照片,玻璃缸里鲜活的龙虾和游水鱼是无声的招牌。这不是米其林指南里那种需要正襟危坐的地方,这里是多伦多东区华埠的心脏,是街坊邻居、三代同堂、以及懂得寻觅地道粤式鲜味的食客们,用筷子敲击碗碟奏响的“家”宴之地。
坐在卡座里,目光不由自主地被推着点心车的阿姐吸引。那不锈钢小车就是流动的宝藏库,盖子一掀,白蒙蒙的热气裹挟着诱人的香气直冲上来。她带着一种阅尽千帆的笃定,用带着乡音的粤语报着菜名:“虾饺!烧卖!凤爪排骨!牛肉球!” 手指精准地指向蒸笼里的内容,动作麻利得仿佛演练过千百遍。这场景,瞬间把人拉回二十年前的广州老茶楼,时光在这里似乎走得慢些。毫不犹豫地要了虾饺和烧卖——这是检验一家粤式点心功力的基石。
虾饺(Har Gow)上桌,澄面皮薄得近乎透明,透着里面饱满的粉橙色虾仁,隐约可见一两抹翠绿的笋粒。筷子轻轻夹起,皮子柔韧不破,入口先是皮的微弹,接着是虾仁的脆、鲜、甜在口中爆开,毫无淀粉感,只有纯粹的虾味和笋粒带来的爽口。这才是“笋尖虾饺”的真谛,不是靠味精堆砌,是食材本味的完美融合。旁边的烧卖(Siu Mai)敦实可爱,顶着一小撮橙红的蟹籽。咬下去,肥瘦相间的猪肉馅混合着切碎的小虾仁,口感丰腴多汁,恰到好处的猪油如露珠般渗入面皮,带来满口的鲜香回甘,蟹籽在齿间咯吱作响,增添趣味。这两样经典,Wah Sing做得无可挑剔,是那种“就是这个味儿”的踏实感。
点心车再次经过,这次盯上的是豉汁蒸凤爪。深褐色的酱汁浓郁地包裹着每一寸酥烂的凤爪,入口轻轻一抿,骨头便轻易脱开,皮肉软糯入味,满满的胶原蛋白感。豉汁的咸香、微甜、豆豉的发酵气息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辣意,层次丰富,是极好的“吮指”美味。旁边的柱侯牛筋腩煲,则是另一番景象。粗粝的砂煲端上桌时还咕嘟咕嘟地沸腾着,热气腾腾。牛筋炖得晶莹剔透,入口软糯粘唇,胶质满满;牛腩则软烂而不失纤维感,柱侯酱特有的咸鲜甘醇完全渗入肉中,浓郁的酱汁裹着白萝卜块,吸饱了精华,香甜无比。用这酱汁拌饭,是朴素却极致的享受。
既然是“海鲜”酒家,怎能不试海鲜?避风塘炒蟹是招牌之一。硕大的斯里贝蟹(Snow Crab)斩件过油,外壳炸得金黄酥脆,内里蟹肉依然雪白鲜嫩。最精彩的是那铺天盖地的“避风塘料”——炸得金黄焦香的蒜末、面包糠、豆豉碎、干辣椒末和葱花,堆在蟹块之上,像一层诱人的金沙。蒜香、豆豉香、微辣咸鲜,霸道地冲击着嗅觉和味蕾。每一口蟹肉都裹满了这灵魂金蒜,香、酥、鲜、辣在口中交织,吮吸蟹壳上的料更是乐趣无穷,指尖留香,回味悠长。
主食选了看似简单的豉油皇炒面。端上来色泽油亮深褐,面条根根分明,没有多余的油光。入口是浓郁的镬气!芽菜爽脆,韭黄鲜嫩,面条干身弹牙,带着恰到好处的焦香边缘。酱油的咸甜鲜味渗透到每根面条里,浓郁醇厚却不齁咸,没有一丝水唧唧的感觉。这是考验厨师对火候和酱油运用功力的试金石,Wah Sing交出了满分答卷。
从午市的喧嚣点心车,到晚市的镬气小炒和生猛海鲜,Wah Sing像一位深藏不露的粤菜老师傅。它没有华丽的装潢和繁复的摆盘,它的底气来自于几十年如一日的稳定出品,来自于对传统风味的坚持,来自于食材的新鲜实在。那些蒸笼里升腾的热气,砂煲里翻滚的酱汁,炒锅里爆发的镬气,都是最生动的语言,讲述着多伦多华埠里,一份历久弥新的粤式食光。在这里,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种活色生香、热气腾腾的市井烟火气,一种沉淀在时光里的饮食智慧。当那碟干炒牛河带着扑鼻的焦香上桌,当邻桌阿伯熟练地用筷子拆解着清蒸游水石斑,你就知道,这间其貌不扬的老店,早已将“平、靓、正”的粤菜精髓,刻进了自己的骨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