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七点推开Westwood Grill厚重的橡木门,一股复杂的香气漩涡般裹住人——炭烤的微焦里藏着柠檬草的清冽,底下还垫着滚烫的姜蒜热浪。这哪是餐厅,分明是亚洲街市的烟火气被精心收拢、重新排列组合后的实验室。主厨是个话不多的印尼华裔,围裙沾着斑驳酱渍,只说了一句:“这里没有‘正宗’,只有‘好吃’。” 菜单像本泛黄的地图集,泰国的酸辣、日本的醇厚、越南的鲜灵、新加坡的浓烈……国界线被炭火和香料温柔地抹掉了。
第一道硬菜就掀了桌子。不是比喻,那盘“火山岩烤黑鳕鱼”真垫着烧烫的玄武岩端上来。厚切鳕鱼块滋滋作响,表皮焦脆如糖壳,筷子一戳,雪白蒜瓣肉颤巍巍绽开。淋的是新加坡叁巴酱混日式白味噌调成的独门酱汁——辣得先声夺人,咸鲜随后托底,最后回甘像潮水漫过舌尖。配菜更绝:烤到半融的冲绳紫薯,甜糯里渗进鳕鱼的油脂香。同桌的曼谷朋友嚼着香茅梗点头:“比我家楼下排档的烤鱼多穿了三层味道盔甲。”
本以为“泰北丛林咖喱蟹”会是黄咖喱的温和变奏,结果服务生端来一口小铸铁锅,红亮酱汁还在咕嘟冒蟹油泡。整只斯里兰卡青蟹劈开,钳子比我拳头大。咖喱基底是泰北狂野派:干辣椒碎、青胡椒粒、手指姜切段,还混了柬埔寨贡布胡椒的木质辛香。蟹肉吸饱了浓汁,鲜甜被辛辣吊着打秋千。最狠是垫底的烤馒头片——法国布里欧修面包的配方,烤得蓬松带脆边,往酱汁里一摁,甜辣蟹油直接灌进面包气孔。吃完蟹,全桌人用面包刮锅底刮得铛铛响。
菜单里藏着个“解辣避难所”:越南米纸卷裹着北海道扇贝刺身。薄透米皮里,肥厚带子切片叠上青芒果丝、脆炸红葱头、现撕薄荷叶。点睛是鱼露调汁里兑了焙茶粉,咸鲜中浮着抹茶似的微苦回甘。咬下去冰凉软糯,齿间突然“咔哧”一响,炸葱头的酥脆像个小爆竹在口腔炸开。隔壁桌日本老太太吃完又加点一份,用纸巾小心包好:“带给家里老头,他痛风吃不了蟹,这个正好。”
主厨的混血野心在甜品里彻底放飞。“椰糖岩浆巧克力塔”听着普通,叉子捅下去的瞬间,黑巧脆壳裂开,滚烫的椰糖浆混着打发的香茅柠檬叶奶油喷涌而出。底下垫的不是饼干底,是烤过的泰国糯米糍,韧劲十足地缠住刀叉。咸味海盐粒撒在奶油顶,一口下去甜咸冷热在嘴里打架。最绝配酒——侍酒师推荐了杯烟熏梅斯卡尔,龙舌兰的野性烟熏味居然镇住了椰糖的甜腻。
结账时瞥见开放式厨房:穿和服围裙的越南姑娘在捏寿司,光头纹身师傅抡着中式炒锅爆炒,不锈钢台面上摆着印尼虾酱罐和日本山椒粉。账单夹里塞着片薄荷叶,背面钢笔手写:“香料没有护照。” 走出门,晚风里还粘着炭烤香气。这顿饭像坐了趟慢火车,从曼谷晃到福冈,中途停靠胡志明市,最后在某个虚构的香料群岛靠了站。
:
冲着火山岩鳕鱼去的,结果被咖喱蟹的面包片勾了魂!想问后厨能单卖那个蘸酱馒头吗?刮锅底根本不够分啊。
带素食朋友有活路吗?菜单肉食浓度过高了,看中米纸卷但扇贝算荤的吧?求后厨出纯素版本救场。
主厨说“没有正宗只有好吃”太真实了!在吉隆坡住过十年,叁巴酱混味噌这种操作本马来人直呼邪道但该死的好吃怎么回事?
椰糖巧克力塔配烟熏龙舌兰的魔鬼组合谁想的?本来嫌贵没点酒,服务生让尝了口搭配直接投降这波营销我认栽。
敢信吗?整顿饭高潮是免费薄荷叶!嚼着叶子回味咖喱蟹的辛辣,账单上那句“香料没有护照”突然击中我——吃个饭还吃出哲学味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