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超市后门那条小巷子,总飘着刚出炉芝麻烧饼的香气。今早排队时,前头张阿姨的购物袋里,一盒贴着黄标的鲜牛奶探出头来。“哎哟,姑娘,这个点来就对啦!”她努努嘴指向超市入口,“周三早上九点,生鲜区‘昨日优品’黄标签刚贴,新鲜着呢,价儿砍半!我孙子的酸奶、老头子下酒的花生米,都这时候囤。”
走进去,冷气混着蔬菜泥土味扑面而来。别被门口堆成小山的促销纸巾、洗衣液晃花了眼——那是超市的“障眼法”。资深买手都懂,真正的宝藏藏在最里头。圆明超市的动线设计像个回旋镖,生鲜水产、新鲜肉档这些高损耗、高需求的,全给你摆在最深处。推着车一路挤过去,两边货架上那些不打折的薯片、巧克力,不知不觉就滑进了购物车。
我绕过喧闹的零食区,直奔冷气最足的生鲜腹地。冷藏柜玻璃上凝着白霜,里头躺着的三文鱼边角料,橘红带白,标着“刺身余料,特惠15元/盒”。旁边戴白帽的师傅正麻利地分割肋排,见我盯着,刀尖一点:“姑娘,要炖汤?等十分钟,这批肋排边角切下来,肉多骨头小,价钱是整肋排的三分之一,回家加点萝卜,香得很!” 这些不成“卖相”的边角料,是懂行人的隐藏菜单,也是超市减少损耗的默契。
生鲜区的价签学问大。除了显眼的“黄标”(临期次日优惠),更要留意价签角落不起眼的“圆形蓝点”贴纸——那是员工内部折扣暗号。上次买一盒蓝点草莓,结账时收银员嘀一声:“哟,这盒有内部员工预留贴,再打七折!”后来混熟了才知道,蔬果部员工每天会挑出少量轻微磕碰但完全新鲜的货品,贴上蓝点做“隐形福利”,先到先得。
会员积分别只当数字看。圆明超市的积分兑换柜台藏在服务台侧面小格子间,像个秘密联络点。除了常规换购油米,每月第一个周二下午是“积分翻倍兑冷门尖货日”。我曾在犄角旮旯的兑换单上,用两千积分换过一套出口日本的密封饭盒,市价够我买三个月菜。收银小妹低声提醒:“这单子更新快,得赶早,好东西不留人。”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逆向购物时间”。周末下午人挤人像打仗,但工作日晚八点后,熟食区灯火通明。当天现做的凉拌菜、卤味、面点开始挂“买一送一”的牌子。上周四晚八点半,我拎走两盒总共才十二块钱的酱牛肉,玻璃柜后的阿姨一边擦台面一边说:“卖不完也是倒掉,你们买走,我们省事,双赢!”
结账时,别被收银台边花花绿绿的口香糖、电池诱惑。真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出口侧边的“清货花车”。那里堆着换季的调味料、包装微瑕的日用品,甚至还有印错logo的超市自产毛巾。上周淘到两瓶压凹了纸盒的意大利进口黑醋,原价一百二,花车价二十,回家蘸饺子,那叫一个醇厚。
提着鼓囊囊的购物袋走出圆明超市,夕阳把塑料袋映得发亮。省下的钱,够在隔壁烧饼铺加三个肉馅儿。超市这地方,像个巨大的生活迷宫,摸清了它的脾气和犄角旮旯的规则,柴米油盐里也能翻出金矿。省下的每一分,都是对平凡日子实实在在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