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的深秋,空气里已经带了点凛冽的寒意,上周三我裹紧大衣,又一次踏进了位于 Rue Sainte-Catherine Ouest 的中国签证申请服务中心。门前的队伍蜿蜒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脸上都带着相似的期待或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为了那片遥远的东方土地。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来这里,但每次来,都感觉像是参加一场需要精心准备的仪式。
说实话,头两次办签证的经历堪称“血泪史”。第一次,自信满满揣着打印好的申请表就去了,结果被告知枫叶卡复印件没印背面;第二次,照片背景色被判定“不够白”,生生被“赶”出去重拍。排队的功夫全浪费了,那种挫败感,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膝盖隐隐作痛。后来才明白,高效拿到那张贴纸,秘诀全在“准备”二字上,而且是抠到像素级的准备。
现在,我的“签证应急包”里常年备着几样东西:一本全新的中国护照规格照片(注意是33mm×48mm,白得晃眼那种背景)、枫叶卡正反面的复印件(清晰到能看清每一个小字)、过去中国签证页的复印件(即使是过期很久的),还有一支好用的黑色签字笔。申请表?必须在线填好、打印、签名,一个环节都不能省。官网(https://www.visaforchina.cn/)的表格时不时会微调,出发前一晚务必再刷新确认一遍。邀请函是探亲访友签证的灵魂,国内亲友手写签字后扫描发过来的电子版,打印出来一样有效,但上面的信息,尤其是邀请人的身份证号、国内地址电话,必须跟原件严丝合缝对得上,签证官真的会拿起电话抽查。
别迷信“人少”的时段。蒙特利尔中心的预约系统是王道,官网放号通常提前一个月左右。早上9点一开门或下午3点后的时间相对松动些?我的经验是:一旦刷到空位,别犹豫,立刻下手。预约确认单打印两份,一份进门时保安要看,另一份……以防万一。提前15分钟到足够,去太早也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里面空间有限,不让提前太久进。
进门后,前台小哥或大姐会快速扫一眼你的预约单和申请表,然后甩给你一个排队号码。这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大厅里座位不多,站着等待是常态。叫号屏滚动着,电子提示音在略显嘈杂的空间里回荡。轮到你时,把所有材料一股脑儿递给窗口里的工作人员,他们效率极高,手指在键盘上翻飞。这时最怕听到那句:“这个复印件不清楚,请重新印。” 或者 “邀请函这里缺签名。” 所以,材料务必在进门前就按顺序理好:申请表原件、护照原件、照片一张(贴在申请表上)、护照个人信息页复印件、加拿大身份证明复印件、旧中国签证复印件(如有)、邀请函及邀请人身份证复印件。缺一不可。
材料初审过关,工作人员会给你一张缴费单。拿着它去缴费窗口排队,现金和借记卡(Interac)是唯二的选择。准备好零钱,或者心疼地数出几张钞票。缴费完毕,如果这是你第一次申请中国签证(或者过去采集的指纹已过期),会被指引到里面的小房间录指纹。十指,一个一个按在那个凉凉的蓝色扫描仪上,过程很快。这一步完成,才算大功告成,拿到那张心心念念的取证单。
别小看这个中心,藏着些不广为人知但极其贴心的服务。普通办理号称四个工作日可取,但加急服务(额外付费)真的能在第二天甚至当天下午就把护照还到你手上,适合行程火烧眉毛的人。如果你不幸被挑中要求补充材料,别慌,他们有指定的邮箱接收电子版,补交后一般不会让你重新排队,省时省力。取证更是人性化,不用再经历漫长的等待,凭取证单在工作日下午特定时间段(通常是3点到4点)几乎可以随到随取,效率极高。大厅角落那台自助照相亭,简直是“照片不合格星人”的救命稻草,虽然贵点,但能解燃眉之急。最让我意外的是,有一次看到一位坐轮椅的老先生,工作人员直接推来一个移动小桌板帮他办理,非常暖心。
签证大厅里总不缺故事。上次排队,前面一位头发花白的广东阿姨,颤巍巍地拿出一叠泛黄的老照片,指着其中一张穿着旗袍的少女,对窗口里的姑娘说:“阿妹啊,我要回去睇睇我阿妈以前住嘅老屋,最后一次啦……” 窗口里的姑娘,那个平时看起来有点酷酷的、戴细框眼镜的小哥,眼神瞬间柔和下来,轻声用粤语安慰她,仔仔细细地帮她核对每一份材料。那一刻,冰冷的流程仿佛被某种更温暖的东西浸透了。签证纸背后,终究是沉甸甸的人情与念想。
:
加急服务第二天真能拿到?费用大概多少?我机票就剩三天了,急死!
照片要求太变态了!上次说耳朵没完全露出来被打回,这次按博主说的去Shoppers重拍,希望一次过。
居然有小推车服务?这点太重要了,我下周要带我行动不便的老爸去办,心里有底多了。
感觉预约还是靠运气啊,刷了一星期都没刷到理想时间,只能请假去办了。
邀请函自己写模板让国内亲戚签字可以吗?还是必须用官方格式?亲戚年纪大搞不懂那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