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结账时盯着小票上跳涨的数字,隔壁桌的房贷族压低声音讨论月供,新闻里永远在吵吵\降息临近\却迟迟不见动静——这就是2024年加拿大的经济空气,吸一口都带着利率的锈味儿。央行行长蒂夫·麦克勒姆的每次发言都被掰开揉碎解读,可那点矜持的\可能降息\暗示,像吊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看得见够不着。
记得年初那会儿,朋友圈里还有人打赌六月前必降息。现在眼看盛夏过半,隔夜利率还是死死钉在4.75%的高台上。央行手里攥着两张皱巴巴的牌:一边是勉强压到2.9%的通胀率,离2%目标差口气;另一边是GDP像得了风湿,走一步疼三步,一季度只挪了1.7%。这种拧巴局面下,降息?得先问过超市里涨疯了的牛肉价和房东新换的租金账单同不同意。
上个月帮邻居老约翰算账,看得人脊背发凉。他三年前签的2.1%房贷下个月到期,银行新报价直接飙到5.89%。每月要多掏1100加元,老头攥着计算器的手都在抖。\要么把地下室分租给学生,\他苦笑着指指堆满孙辈玩具的客厅,\要么卖掉这住了三十年的房子。\这不是孤例,满地可银行门口排队的,十个里有八个是来谈债务重组的。
商业街的咖啡馆最能嗅到风向。常去的\枫糖勺\老板玛雅刚撤掉两款高价甜点,\客人连拿铁都要犹豫三秒\。更绝的是货架策略——以前整箱进货的咖啡豆,现在拆成半箱采购。问她为啥,她撩起围裙擦着手:\现金都囤着等交浮动利率贷款,谁知道下季度利息会不会再咬我一口?\小企业主们像惊弓之鸟,扩张计划?先活过今年圣诞季再说吧。
投资圈的朋友最近分成了两派。一派抱着GIC(定存)当救命稻草,看着5%的收益觉得稳当;另一派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整天在跌惨了的REITs(房地产信托)和中小银行股里扒拉金子。我去年贪高收益买了浮动利率公司债,现在看着每月净值缩水直抽冷气。教训很贵:利率高原期,久期长的债券就是火药桶。
现在我的钱分三坨蹲着:四成在短期国债和优质企业商业票据里猫着,随时能跑;三成撒进派息稳定的公用事业股,哪怕股价蔫吧,每月股息够买菜;剩下三成捏成拳头,专等某个领域崩出裂缝——比如那些被房贷压得喘气的区域性银行,或是现金流快断的购物中心REITs。机会总在极端处冒头,但得确保自己活到那时候。
普通人眼下最实在的策略是\债务瘦身\。浮动利率贷款能转固定赶紧转,别信那些\下月必降\的鬼话;信用卡欠款?哪怕找信用社借低息贷款填窟窿都比扛着20%利息强。至于投资,与其听分析师天花乱坠,不如把TFSA(免税储蓄账户)额度塞满短期GIC。记住,熊市里保本比赚钱重要十倍。
最近总想起2020年央行把利率砸到0.25%时,满大街都是\借钱等于赚钱\的狂欢。才四年光景,狂欢的账单到底寄到了。降息或许真的在路上了,可经济这辆老卡车被高利率刹得太急,零件早散了架。未来半年别指望什么V型反弹,能软着陆就是万幸。握紧你的现金流,像握紧救生艇的缆绳——风暴眼看似平静时,往往藏着最猛的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