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温哥华的街头咖啡店里,我和几个老友聊起生活开销,大家都感慨房租涨得太快,一个刚从多伦多搬来的朋友说,他靠着周末做现金工撑过了失业期。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初到加拿大时,自己也做过类似的工作——那些不需要正式合同、直接拿现金的兼职活儿,确实能在紧要关头帮上大忙。但别误会,这不是什么捷径秘籍;背后藏着不少坑,得小心趟。
现金工在加拿大挺常见,尤其在大城市里,像多伦多、温哥华这些地方,经济压力大,很多人靠它补足收入。简单说,就是雇主直接给现金,不经过银行或报税系统,听起来方便,但类型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建筑工地帮手,比如帮人刷墙或搬运材料,时薪能到25加元甚至更高;餐饮行业也流行,像周末在餐厅打杂或送外卖,干得勤快的话,一天赚个200加元不是梦。我年轻时在蒙特利尔试过,凌晨四点起床去鱼市场卸货,累得腰酸背痛,但现金一到手,那种踏实感比什么都强。
为什么这些活儿能开高薪?部分原因是需求缺口大。加拿大劳动力市场缺人,尤其技能型岗位,比如电工或管道工助手,现金支付能吸引灵活工人。还有季节性的活儿,像冬天铲雪或夏天园艺,时薪轻松冲上30加元。但别光看钱多就扑上去,得掂量风险。现金交易往往绕过税务,短期省事,长期可能惹麻烦——税务局查起来,罚款能让你白干几个月。更糟的是,有些雇主利用这个漏洞,压低工资或不签安全协议,我就见过朋友在工地受伤,没保险赔,只能自掏腰包。
找这类机会,靠的是人脉和本地智慧。别指望招聘网站,它们大多正规化。试试社区公告板,像华人超市或移民中心贴的纸条;或者口耳相传,多参加同乡聚会。我建议从低风险起步,比如帮邻居看孩子或做清洁,时薪15-20加元,积累信任后再升级。记住,合法是底线——加拿大鼓励申报额外收入,哪怕现金工,报税后还能拿退税,长远更划算。心态上,别当救命稻草,而是补充手段;用它学技能,比如我从送餐起步,后来考了驾照开Uber,收入翻倍。
说到底,现金工是双刃剑。它反映了经济不平等——新移民或学生靠它生存,但也暴露系统漏洞。政府近年打击黑工,罚单越来越多。我的经验是,把它当跳板,别当终点。赚钱之余,投资自己:报个课程或考个证,慢慢转向正规工作。生活嘛,总得在现实和理想间找平衡;那些汗水换来的钞票,教会我珍惜每一分钱,也更懂加拿大的多元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