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的马雷贡海滨大道上,海风带着咸腥味拍在脸上,旁边一辆薄荷绿的老爷车吭哧吭哧驶过,司机探出头用西班牙语冲我喊:“Amigo! Taxi?” 我笑着摆摆手,继续啃手里刚买的、只花了10个古巴比索(CUP)的炸香蕉片。这已经是我在古巴晃悠的第三周,钱包还没瘪,体验却塞得满满当当。这里的美,真不是美金堆出来的。
省钱的头号秘诀,藏在货币的迷宫里。古巴有两种货币并行:CUC(可兑换比索,基本1:1挂钩美元)和CUP(古巴比索,1 CUC ≈ 24 CUP)。游客默认被塞CUC,贵得离谱。一下飞机,别急着在机场换大额!先在抵达厅换够打车去市区的钱,然后直奔哈瓦那老城的中央公园(Parque Central)或圣弗朗西斯科广场(Plaza de San Francisco)。那些看似闲逛、手里卷着雪茄的老头,很可能就是“街头银行家”。压低声音问一句“Cambio?”(换钱吗?),你大概率能用远优于官方的汇率(有时甚至接近黑市价)把欧元或加元(避开美元,美元兑换有额外10%惩罚税!)换成厚厚一沓CUP。攥着这叠“本地纸”,你才算真正踏入了古巴的生活。
住宿是预算的大头,但国营酒店?那是上个世纪的选择。古巴遍地开花的“Casa Particular”(家庭旅馆)才是灵魂所在。这些由政府授权、普通人家开设的民宿,通常是一栋色彩斑斓殖民地老房子的几个房间。我在特立尼达住的Casa,带高挑拱顶的卧室、繁复的雕花铁床、小小的独立卫浴,还有个种满九重葛的天井院子,房东玛尔塔阿姨每天清晨都默默放一盘切好的芒果在餐桌上。一晚价格?15-25 CUC,远低于酒店,关键你能触摸到真实的古巴家庭温度。提前邮件或电话预订(很多房东有WhatsApp),或在Booking.com上筛选“Casa Particular”类别。抵达后让房东介绍邻居,还能找到更实惠的。
填饱肚子这事儿,别被那些针对游客、价格虚高的“Paladar”(私营餐厅)唬住。本地人的胃,都交给“El Ten Cents”这类国营平价食堂或街头小摊。一个盛满黑豆饭(Moros y Cristianos)、炖得烂熟的猪肉(Ropa Vieja)、炸芭蕉(Plátanos Maduros)和一小份蔬菜的拼盘,在国营食堂可能只要50 CUP(约合2美金出头)。街角老奶奶支起的油锅,飘着炸丸子(Croquetas)和披萨饼(Pizza Cubana,很薄很基础)的香气,几十个CUP就能垫饥。哈瓦那大学附近、维达多区的Calle 23,藏着不少本地人扎堆的实惠小馆子。记住,认准门口排长队的本地人队伍!
交通上,老爷车是情怀体验,不是日常通勤工具。城市内部,挤一趟“Camello”(像骆驼背的双节铰接巴士)或更常见的公共巴士(Guaguas),票价只要1-5 CUP,是融入当地生活的绝佳方式,虽然拥挤闷热,但绝对难忘。跨城移动?别被旅行社的包车报价吓退。“Viazul”巴士是连接主要城市的国营长途大巴,干净安全,哈瓦那到千里达(Trinidad)约7小时,票价25 CUC左右。更野一点?试试“Collectivo Taxi”(拼车),在巴士站附近找司机谈,凑够4-5人分摊路费,价格可能比Viazul还便宜,还能和古巴人、其他背包客一路神侃。
景点门票也有门道。很多博物馆(如哈瓦那的**博物馆)对本地人收费极低,对外国人收CUC。不妨问问你的Casa房东能否帮你用CUP购买(有时可行)。哈瓦那老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漫步在鹅卵石街道,看晾衣绳上的彩色衣服在风里跳舞,看街边老头们围着一盘多米诺骨牌大呼小叫,一分钱不花,却是最生动的风景。想深入体验?参加免费的“街头派对”,比如哈瓦那每周日在Callejón de Hamel举行的非洲-古巴文化聚会,鼓点震天,舞姿奔放,热情免费。
别只盯着哈瓦那和千里达。往西走,比尼亚莱斯山谷(Viñales)的石灰岩地貌和烟草农场,租辆自行车(一天5 CUC)就能在如画的田园里穿梭,农场主热情邀请你抽一口刚卷的雪茄。东部的圣地亚哥,加勒比海风混着**气息,圣佩德罗德拉罗卡城堡的日落壮美得让人心颤,门票也才几个CUC。南边的西恩富戈斯,法国风情小镇,海滨长廊散步免费,当地音乐学校傍晚常有免费排练,琴声悠扬。
在古巴花钱,慢一点,再慢一点。试着用蹩脚的西语和卖水果的大婶聊几句,可能她开心了会多塞你一个番石榴;在比尼亚莱斯的农家,帮忙卷一支雪茄,主人或许会邀请你尝尝他家后院的咖啡。这里的“值”,往往藏在货币数字之外。带足现金(信用卡在古巴基本是摆设,尤其美国的),备好常用药,一颗开放又务实的心,就是古巴给你的最好通行证。记住,省下的钱不是目的,用本地人的节奏,去呼吸、去触摸、去沉浸,才是古巴攻略的终极奥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