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多伦多唐人街,霓虹灯在湿漉漉的街道上拉长倒影。我坐在二手书店的台阶上,看着对面餐馆服务生把一卷现金塞进围裙口袋。三年前初来乍到的我,也是这样靠着现金兼职熬过第一个冬天。这座城市表面光鲜的薪资数字背后,藏着另一个平行经济体系——现金工作的江湖。
现金交易在多伦多服务行业几乎成为明规则。中餐馆后厨切配工周末两天能揣走400加元现金,波兰大叔的装修队按日结算200-300刀不等,韩裔阿姨的家庭厨房帮工时薪20加元直接塞进信封。这些工作像城市血管里的红细胞,维持着基础服务运转,却很少出现在招聘网站。去年帮朋友打理寿司店时,周五晚高峰收工后数着沾着芥末味的钞票,突然意识到:现金经济的核心不是避税,而是即时兑现的生存安全感。
寻找这些机会需要切换信息频道。华人超市布告栏被手写招工启事覆盖的角落,脸书本地小组里用emoji代替敏感词的暗语,甚至凌晨四点肉品批发市场的招工黑板。记得有次在肯辛顿市场买咖啡,咖啡师悄悄递来纸条:\后巷新开的烘焙坊招凌晨班\。这种口耳相传的网络比任何APP都高效,但需要你浸泡在社区里——帮越南粉店老板娘修好收银机后,她直接问我要不要来当周末收银。
薪资谈判藏着门道。装修行业默认现金时薪比报税工低15%,但餐厅后厨反而可能更高。有次见印度小哥在停车场和雇主争执,原来承诺的25时薪变成\包含小费计算\。真正懂行的会在试工首日就确认结算方式:是每日装信封还是周末结账?要不要签工时条?唐人街某粤菜馆甚至用筹码代替现金发放,月底凭筹码兑钱。这些细节决定着你凌晨收工后能否踏实入睡。
硬币总有另一面。去年冬天在物流仓库搬货扭伤腰,雇主塞了五百加元现金就不再接电话。没有WSIB工伤记录,没有EI失业保障,连家庭医生都皱着眉问\怎么证明这是工作受伤\。更讽刺的是,当我想贷款买二手车时,银行流水里消失的收入成为信用黑洞。现金像流沙,踩进去容易,想留下脚印却难。
现在我会在手机加密相册里存每张工时纸条的照片,用不同雇主姓氏建文件夹。每周三晚上固定把30%现金存入免税储蓄账户,就像松鼠为过冬藏坚果。有次和会计师喝早茶,她翻看我手绘的收入曲线图笑道:\你这比某些小企业的账目还清楚。\
城市霓虹下流动的现金,是无数新移民托举生活的掌心温度,却也像没有护栏的悬梯。当你在数完钞票的深夜,记得留半分清醒计算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