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伦多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对艺术有种说不出的向往,但总觉得自己是零基础,怕拿起画笔就闹笑话。直到去年冬天,偶然路过一家藏在皇后西街的画室,看到“零基础速成班”的招牌,我心里那点小火苗突然就燃起来了。走进去的那一刻,空气里弥漫着松节油和颜料的味道,墙上挂着学员的作品,有些粗糙但透着真实的热情。导师是个中年女士,叫艾米,她一见我就笑:“别担心,每个人都是从涂鸦开始的。”她的话像颗定心丸,让我当场报了名。
这个速成班只有六个人,全是像我这样的新手。艾米是专业出身,在OCAD大学教过十几年,但她现在偏爱小班教学,说这样才能真正捕捉每个人的节奏。第一节课,她没急着教技巧,而是让我们围坐一起,聊聊为什么想学画。有人是为了减压,有人想找回童年的乐趣,我则坦白:纯粹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创造点什么。艾米听着,眼睛亮亮的,她掏出几本旧素描本,里面全是她的早期作品——歪歪扭扭的线条和模糊的阴影。“艺术不是天赋,是勇气,”她说,“零基础不是障碍,是起点。”那瞬间,我意识到绘画不只是技术,是关于面对未知的自己。
课程设计得很巧妙,八周速成,每周两晚。艾米从最基础的构图开始,教我们如何观察光影,而不是机械复制。她总强调“错误是宝藏”,有次我画苹果画得像土豆,她大笑:“多好!这说明你看到了形状的本质。”小班教学的好处就在这里,她能在每个人身边蹲下,指点细节。比如我总用力过猛,线条太硬,她就轻轻握住我的手,示范如何让铅笔像呼吸一样轻盈。这种互动,大班课里根本不可能。几周下来,我不光学会了透视和调色,还发现绘画成了我的冥想——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那两小时是我唯一不刷手机、只专注当下的时光。
艾米还带我们去多伦多的艺术馆写生,在AGO的展厅里,面对名作临摹。她不说“画得像”,而是问“你感受到什么?”这让我明白艺术的真谛:它是表达,不是竞赛。零基础学员常有的焦虑——怕被嘲笑——在小班里烟消云散,因为我们分享着共同的笨拙与突破。毕业那天,我画了幅多伦多天际线的水彩,虽然技法稚嫩,但色彩里有我的情绪。艾米点评时眼泛泪光:“看,这就是小班的力量——把陌生人变成创作者。”现在,我还在画,用它处理工作压力。如果你在多伦多,想试试绘画,别犹豫。这不是速成技能,是速成一种生活态度:从空白开始,画出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