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富麗宮大酒樓,那股熟悉的香气就扑面而来——不是那种刺鼻的香料味,而是融合了海鲜的鲜甜和烤肉的焦香,仿佛在告诉你,这里的故事从厨房开始。这家位于香港尖沙咀的老字号,从上世纪80年代就屹立不倒,菜单上每一道菜都像一本翻开的书,记录着粤菜的演变。我常和朋友来这里聚餐,有时是商务宴请,有时是家庭聚会,每次翻开那本厚重的菜单,都感觉在探索一座美食博物馆。它不是简单的纸张,而是厨师们几十年心血的结晶,每一页都透着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尝试。
菜单整体分为几大板块:海鲜、烧味、点心、时蔬和特色煲仔菜。海鲜区总是最抢眼的,活蹦乱跳的龙虾和鲍鱼在玻璃缸里展示着新鲜;烧味区则挂着油亮的烤鸭和叉烧,那种色泽让人忍不住咽口水;点心部分小巧精致,适合午茶时光;而煲仔菜区最接地气,冬天来一锅热腾腾的砂锅饭,暖意直入心底。我最爱的是他们菜单的设计,没有花哨的图片,全是手写的中英文描述,字里行间透着老派的诚意。记得第一次带外国朋友来时,他指着“清蒸石斑鱼”问这是什么,我笑着解释,那鱼蒸得恰到好处,肉质嫩滑如丝,淋上豉油和姜葱,简单却把海洋的精华全锁住了。
说到热门菜品,有几道是常客必点的招牌。首推“蜜汁叉烧”,这道菜看似普通,但富麗宮的版本堪称一绝——选的是上等梅头肉,腌制后用荔枝木慢烤,外皮焦脆带甜,内里多汁入味。咬一口,油脂在嘴里化开,配上微酸的梅子酱,平衡得完美无缺。为什么它热门?因为它是粤菜的灵魂,老食客说它唤醒了童年的味道,新客人则被那份咸甜交织的层次征服。另一道是“龙虾伊面”,活龙虾现杀现煮,面条吸饱了浓郁的龙虾汁,吃起来弹牙鲜香。这道菜背后有段趣事:老板告诉我,灵感来自旧时渔民的粗犷吃法,但经大厨改良后,成了宴席上的明星。点它时,记得要求加多点姜蒜,能提鲜去腥。
第三道热门菜是“鲍鱼鸡煲”,用南非鲍鱼和本地走地鸡慢炖,鲍鱼软糯Q弹,鸡肉入口即化,汤汁浓郁到可以拌饭吃。这道菜的热门源于它的滋补感,香港人讲究食疗,秋冬季节点上它,整个人都暖洋洋的。还有“虾饺皇”,点心区的常青树,皮薄如纸,虾肉饱满弹牙,蘸点辣椒油更提味。为什么这些菜经久不衰?因为它们抓住了粤菜的精髓——新鲜、火候、和諧。厨师团队定期去内地和东南亚采风,把新元素融入传统,比如在叉烧里加少许香茅,增添东南亚风情,却不失本味。
点餐推荐上,我得分享些实战经验。如果是一家人来,建议从烧味拼盘开始——叉烧、烧鸭、油鸡各来一份,份量足又开胃,配上白饭或炒面,孩子们都爱。接着点个海鲜主菜,比如清蒸鱼或龙虾伊面,保证新鲜度。两人约会的话,优先考虑鲍鱼鸡煲和时蔬,比如蒜蓉炒芥兰,清爽解腻,最后以芒果布丁收尾,甜而不腻。预算有限的,别错过点心组合,虾饺、烧卖加肠粉,几十港币就能吃得满足。关键是根据场合调整:商务宴请选龙虾或鲍鱼显档次;朋友小聚试试煲仔菜,分享更热闹。记得提前订位,周末人潮涌动,最好避开高峰。点餐时多问问服务员,他们熟知隐藏菜单,像“陈皮骨”这种老饕最爱,不写在常规页面上。
每次离开富麗宮,我总有种微妙的满足感——不仅是胃里的充实,更是那份连接历史的体验。粤菜在变迁中坚守着根,菜单上的每道菜都是时光的见证。下次你来香港,不妨亲自探索,或许会发现属于自己的味蕾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