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的梅雨季,潮湿闷热得让人心烦,我总是不自觉地溜达到街角那家老川菜馆。老板是地道的四川人,每次见我进门,就笑着招呼:“来啦?今天想试试新到的花椒?”那股子乡音和辣椒的香气混合,瞬间把人拉回成都的巷弄。川菜对我来说,不只是食物,它承载着一种乡愁,一种在舌尖上跳舞的生活哲学。
记得去年冬天,我和几个朋友在寒风中哆嗦,误打误撞进了徐汇区的一家小馆子。门面不起眼,招牌都褪色了,但一进门,热腾腾的火锅味扑面而来。老板亲自掌勺,边炒菜边聊起川菜的“三椒三香”——花椒、辣椒、胡椒的麻、辣、鲜,配上葱姜蒜的香,缺一不可。他说,正宗川菜的灵魂在于“平衡”,麻要麻得通透,辣要辣得鲜亮,绝不能只靠堆调料。那次,我们点了水煮鱼,鱼肉嫩得像豆腐,红油里浮着的不是单纯的火辣,而是层层叠叠的滋味,辣中带甜,麻后回甘。从那以后,我成了川菜猎手,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寻寻觅觅。
经过半年多的探店,我筛出几家真正值得一去的川菜馆。第一家是静安区的“蜀韵轩”,藏在闹市背后的一条老弄堂里。别被它的低调骗了——这里的麻婆豆腐用的是四川空运的汉源花椒,豆腐入口即化,肉末炒得焦香,花椒的麻劲儿从舌尖窜到后脑勺,却不烧胃。老板是成都老厨师,坚持每天现熬骨汤底,他说:“汤鲜了,菜才有魂。”另一家是浦东的“川味坊”,位置稍偏,但周末总排长队。他们的招牌菜是夫妻肺片,牛肚和牛舌切得薄如纸,淋上秘制红油酱汁,辣得人冒汗,却又忍不住再夹一筷。关键是,辣油里加了点冰糖提鲜,吃得出来是慢工细活。最后推荐虹口区的“巴蜀人家”,新开不久,但师傅是从重庆挖来的。试试他们的毛血旺,鸭血滑嫩,配菜丰富,汤底用二十多种香料熬制,辣得层次分明,不像有些店靠味精撑场面。
为什么强调正宗?因为现在太多“改良版”川菜,为了迎合口味减了麻辣,结果丢了魂。真正的川菜,是千百年沉淀的智慧——辣椒驱湿,花椒暖胃,在湿热之地是养生之道。我常想,吃川菜就像品人生,有刺激有回甘,缺了那份锋芒,就淡了滋味。下次你们路过这些馆子,别光点外卖,坐下慢慢吃。和老板聊几句,说不定还能听到些江湖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