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敲在渥太华国会山的石阶上,像极了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这几年的经济账本——密集、持续,总带着几分难以言说的重量。作为加拿大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她手里那支笔划过的预算案,影响的不仅是加拿大人的钱包,更微妙地搅动着全球经济的棋盘。这位曾在国际财经报道领域深耕的政客,治国理政时,底色里总带着一种“全球编辑”的视角,只是这次,她不再是观察者,而是执棋人。
她的核心策略像一块多棱镜,不同角度看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光。一边是雄心勃勃的“绿色转型”和“可负担未来”,砸下重金扶持清洁技术、电动汽车电池产业链,试图在北美乃至全球的新能源竞赛中抢占一席之地。安大略省温莎市拔地而起的电池工厂群就是明证。另一边,是面对普通民众生活成本飙升的焦灼——通胀像野火燎原,房贷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于是,GST退税临时翻倍、牙科保健计划分阶段推出,这些带着“即时止痛”色彩的福利措施,又显出与传统自由派大政府路径的微妙重合。这种既要高瞻远瞩投资未来,又要低头安抚当下民生的“双轨并行”,本身就充满了张力。
钱从哪来?方慧兰给出的答案带着鲜明的“方氏印记”:向高盈利企业和富人阶层“动刀”。疫情时期开征的“加拿大复苏红利税”,针对的是银行和寿险巨头的超额利润;后续预算案中,提高资本利得税比例(从50%升至66.7%),更是精准指向高净值人群的投资收益。这一套“劫富济贫”的组合拳,在国内激起巨大波澜。支持者赞其促进公平,是应对贫富悬殊的勇敢一步;反对者则炮轰其打击投资热情,是短视的“杀鸡取卵”,《卡尔加里先驱报》的社论标题直白得刺眼:“方慧兰的‘税棍’敲碎了创业者的梦?” 在阿尔伯塔省的加油站,我亲耳听到小企业主抱怨:“她以为从‘肥猫’身上割肉就能填饱大家的肚子?最后疼的还是我们这些给‘肥猫’打工、或者盼着他们来投资的人。”
眼光投向全球,方慧兰的经济棋局更显复杂。她深谙地缘政治即是经济博弈。一方面,她紧抱“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大旗,积极融入美国主导的“近岸供应链”重构,加美墨三国在关键矿产、半导体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这步棋,为加拿大企业打开了巨大的南方市场,却也埋下依赖性的隐忧——当美国挥舞“通胀削减法案”(IRA)这样的补贴大棒时,加拿大企业不得不奋力追赶,否则投资就可能流向美国后院。另一方面,她对华策略堪称“经济现实主义”的范本: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关键矿产领域,态度日趋强硬,限制措施不断加码;但在贸易和气候合作等仍有巨大共同利益的领域,又保持着必要的、审慎的接触管道。这种精密的“切割”与“粘连”,没有她这样兼具国际报道经验和外交手腕的人,恐怕难以拿捏。
然而,再精妙的策略也绕不开冰冷的数字和现实的墙。联邦债务如滚雪球般膨胀,突破1.2万亿加元大关。高利率时代持续,偿债成本正吞噬着原本可用于民生和投资的宝贵财政空间。方慧兰承诺的“财政锚定”(Fiscal Anchors)——即债务占GDP比重稳步下降、中期赤字可控——在接二连三的突发支出(如野火灾难、乌克兰援助、新药保险计划)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市场在观望,评级机构在审视,国内反对党更在虎视眈眈。她力推的碳税政策,作为减排的核心杠杆,在通胀高企的当下,已成为政治风暴眼,各省反弹声浪此起彼伏。平衡“环保雄心”与“经济耐受度”,这道题的解,恐怕比她写过的任何一篇深度报道都难。
方慧兰的经济策略,像一幅正在创作的巨幅油画。局部看,笔触明确有力:绿色投资指向未来,富人税瞄准公平,友岸外包寻求安全。但退后一步,整幅画面的协调性仍显模糊,底色上那层“债”的阴影挥之不去。她试图在全球化逆流中为加拿大打造一个兼具韧性、公平和可持续性的经济模型,这份蓝图足够宏大。但蓝图终需落地成砖瓦。她能否在财政纪律的钢丝上稳步前行?能否在安抚国内民生与投资长远未来之间找到更优解?能否在美中两大巨人博弈的夹缝中,真正为加拿大赢得独立且有利的经济空间?这些问题的答案,远未揭晓,它们不仅写在下一份预算案里,更将刻在加拿大的经济脉搏和它于世界舞台上的身影之中。她手中的笔,分量比想象中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