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路过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的店,尤其是饭点,那股混合着酱香、鸡肉鲜香和香菇独特气息的味道,总能勾起最原始的食欲。更让我挪不开眼的,是门口几乎从不间断的人流,从写字楼的白领到附近的学生、居民,好像大家都默认了这是个不会出错的选择。一个看似简单的黄焖鸡米饭,怎么就开遍了大街小巷,成了国民快餐的代表之一?这里面,绝不仅仅是味道好那么简单。
味道当然是最基本的入场券。杨铭宇的汤底,那种浓郁的酱香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甜,包裹着每一块鸡肉,浸润着每一粒米饭,确实让人停不下筷子。但说实话,中国好吃的黄焖鸡多了去了,街边小店、家庭厨房都能做出让人难忘的味道。杨铭宇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把“好吃”这件事,变成了一种可大规模复制、且几乎不走样的“标准品”。你走进任何一家加盟店,无论北上广深还是三四线小城,端上来的那一碗,味道、色泽、份量,都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这背后,是近乎苛刻的标准化流程在支撑。
我听说他们中央厨房对原料的把控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鸡块的大小、肥瘦比例有严格规定;干香菇的品种、泡发时间、甚至切块的大小都有统一标准;连核心的酱料包,都由总部统一生产配送,比例精确到克。这保证了每一锅焖煮出来的基础味道几乎一模一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操作傻瓜化”的追求。后厨不需要经验丰富的大厨,照着流程卡操作就行——放多少肉、加多少汤、酱料包什么时候下、焖煮几分钟,都有精确计时。这极大地降低了对人的依赖,也最大程度避免了口味波动。
除了口味标准化,杨铭宇在“效率”和“聚焦”上做得极狠。你看它的店面,通常都不大,装修简洁到近乎朴素。核心就是厨房和前厅几个座位,更多是鼓励打包带走或者外卖。这种“小店快跑”的模式,投资门槛相对低,回本周期快,加盟商压力小,扩张速度自然就上去了。他们把资源几乎全押在了核心产品上——就是那碗黄焖鸡米饭,顶多加几个简单的配菜或饮料。不搞花里胡哨的菜单,不盲目扩充品类,就死死咬住一个单品,做到极致,做到深入人心。这种聚焦,反而在消费者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品牌印记:想吃黄焖鸡米饭?去杨铭宇。
很多人可能没留意,杨铭宇在品牌运营上其实很接地气。它很少砸大钱做那种高高在上的广告,反而特别懂得利用加盟店本身的网络效应和消费者的口碑传播。你经常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关于它的讨论,有人调侃它是“打工人之光”,有人分享不同门店的细微差异,甚至衍生出了“黄焖鸡文学”。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成本低,可信度高,无形中巩固了它在快餐领域的江湖地位。品牌名字“杨铭宇”本身也带着点个人色彩和故事性(虽然后来知道是品牌名),比冷冰冰的某某餐饮公司更容易让人记住和产生一丝亲近感。
当然,加盟模式是把双刃剑。开得多,管不好就容易砸牌子。杨铭宇在加盟管理上据说也下了功夫。严格的选址审核、统一的装修标准、强制的原料供应链(尤其是核心酱料)、定期的督导检查,都是为了保证门店的执行不走样。他们深谙一个道理:一个加盟店出问题,损害的可能是整个品牌在全国的口碑。所以,在扩张速度和品质管控之间,他们选择了一条相对更谨慎的路子。
说到底,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的爆红,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创新,而是把传统小吃工业化、标准化、连锁化做到极致的典范。它精准地抓住了大众对“快速、方便、实惠、味道稳定”的刚需,用一套严密的系统把“好吃”变成了“可靠”,把一道地方菜做成了国民快餐。它的成功心法,核心就是:极致的标准化保障基础体验、极致的效率压缩成本提升扩张力、极致的聚焦强化品牌认知、以及严格的体系保障规模化下的品质底线。 这背后,是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克制欲望,专注核心,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并且能持续地复制下去。下次再吃那碗热气腾腾的黄焖鸡时,除了味道,或许也能品出点商业的滋味了。
说得太对了!尤其那个“标准化”,我在不同城市都吃过,味道真的大差不差,这点太重要了,不像有些连锁店,换个地方味道就变。
想知道他们的核心酱料配方把控到底有多严?是完全不允许加盟店自己调整吗?哪怕一点点迎合本地口味都不行?
效率这块深有体会,店面小翻台快,外卖单多,感觉他们坪效(就是每平米赚的钱)肯定很高。但有时候饭点人挤人,环境确实一般。
加盟管理真的那么严格吗?感觉有些开在很偏僻或者卫生条件看起来一般的地方的店,会不会影响品牌?总部管得过来吗?
确实聚焦,但吃多了也会腻啊。感觉他们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在核心不变的基础上,稍微增加一两个有品质的、同样标准化的配菜或小食?丰富下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