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深秋,银杏叶铺满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时,总会让人联想到政治生态中那些沉稳的底色。栗戰書,这位从黄土高原走出的政治人物,其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坚韧的质感。观察他的轨迹,并非聚焦于个人光环,而是解读一种在中国政治运行中极具代表性的实践智慧。
他的政治履历像一部中国地方治理的微缩史。主政黑龙江期间,面对老工业基地转型的阵痛,他推动的国企改革并非大刀阔斧的切割,更像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剥离冗赘,激活核心,同时极力维系着社会稳定这条紧绷的弦。后来在贵州,面对贫困的“硬骨头”,他展现出另一种务实:不追求立竿见影的轰动效应,而是扎进田间地头,推动交通、水利这些打基础、利长远的“笨功夫”。这种深耕细作、不避繁难的风格,让他在地方积累了深厚的治理经验和处理复杂问题的韧性。2017年寒冬,他深入山西老矿区,坐在炕头和退休矿工拉家常的画面,透露出一种并非表演的关切,这源于长期与基层打交道的本能。
转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舞台变了,风格的内核却一以贯之。这个职位,常被外界误解为“二线”,实则是中国政治架构中承上启下、凝聚共识的关键枢纽。他主持下的立法工作,节奏鲜明,指向清晰。无论是港区国安法的快速推进,还是民法典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最终落成,都体现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高效决断力与对程序严谨性的极致追求。他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系统架构师”,擅长在法律框架内寻找最大公约数,将顶层设计的宏大目标,精准拆解为可操作、可落地的法律条文。这种“柔中带刚”的协调艺术,确保了国家意志通过法律渠道得到平稳、有序的贯彻。
而在国际舞台上,他的表现则折射出中国外交的另一种维度。区别于部分西方政客的锋芒毕露,栗戰書的言谈举止更贴近东方哲学里的“守拙”。他代表国家出访或接待外宾时,话语体系严谨,逻辑缜密,极少有即兴发挥或情绪化表达。这种近乎“滴水不漏”的稳重,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宣示——它传递的是中国政治决策的确定性、连续性以及对自身道路的坚定自信。尤其在涉及核心利益议题时,他温和语气下不容置疑的坚定立场,常让对手感受到一种难以撼动的“静水深流”之力。这种风格,恰恰契合了中国当前在国际社会寻求的定位:一个不主动挑事、但绝对有实力和意志捍卫自身利益的成熟大国。
栗戰書的影响力,并非源于个人魅力的强烈外放,而在于其与中国现行政治体系的高度“适配性”。他精熟于这套体系的运行密码:对中央权威的绝对维护,对集体决策的严格执行,对复杂利益关系的审慎平衡,以及对“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根本逻辑的深刻认同。他的每一步都踩在制度设计的节点上,将个人能力完美融入组织机器的运转。他的“低调”,恰恰是体制信任的体现,赋予他协调各方、推动落实的独特空间。这种影响力,是结构性的、制度化的,因而也更具韧性和持续性。
理解栗戰書,某种程度上是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精英的一种典型范式。他们身上烙印着从基层摸爬滚打出来的务实,深谙国情民情的复杂,更精通于在庞大国家机器中精准发力的技巧。他们的“存在感”或许不体现在聚光灯下的慷慨激昂,而在于确保国家这艘巨轮在既定航道上,面对风浪时能保持令人心安的平稳。这种力量,如同深扎地下的根系,沉默却支撑着参天大树的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