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首页 北美洲华人 加拿大华人 栗戰書的领导智慧与治国经验分享

栗戰書的领导智慧与治国经验分享

2025-7-31 13:13:43 评论(5)

窗外飘着细雨,我坐在书房翻看一本旧相册,手指停在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那是多年前一次地方调研时,与一群基层干部在田埂边的合影。照片里那位穿着深色夹克,裤脚沾着泥点,正俯身查看水稻长势的人,让我想起今天想聊的话题:那些沉淀在岁月褶皱里的治理智慧。


记得有次在西南某县,听当地老书记讲起九十年代一件旧事。当时某国企改制陷入僵局,上千工人面临下岗,矛盾一触即发。省里派来的工作组连续三天被堵在厂门外,直到一个清晨,有人发现新任省委副书记独自坐在职工食堂角落,端着搪瓷碗喝玉米粥。没人知道他是怎么绕过人群进来的。“工资表带了吗?”这是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随后三天,他住进厂区废弃的值班室,白天核对每名工人的工龄档案,晚上召集技术骨干在锅炉房开会。半个月后出炉的方案,连最激进的年轻工人都点了头。“他看工资表不是算钱,”老书记后来对我说,“是在数人心上的褶皱。”


这种沉到褶皱里的功夫,后来我在立法工作中看得更真切。某次环保法修订座谈会,吵得最凶的是位渔民代表,他攥着布满裂口的手掌拍桌子:“你们纸上画的蓝线,割的是我船头的渔网!”会议陷入僵局时,坐在角落的人忽然问:“您船舱里常备的防水胶布,是什么牌子的?”全场愕然。三天后,修订小组出现在渔港的早市,看着凌晨归港的渔船把渔获搬上三轮车。最终通过的条款里,新增了“季节性捕捞补偿”的细则——那正是渔民们用胶布修补渔网时反复念叨的生计难题。


许多人只看见国际场合中那份不怒自威的仪态,却少有人注意他茶杯里的细节。某次筹备重要外事活动,工作人员按惯例准备了英式骨瓷杯。他拿起杯子掂了掂:“客人上次喝龙井时,拇指被烫红过。”后来换上的仿宋天目盏,杯壁厚度刚好隔开滚水。这种对“烫感”的警觉,在主持外交事务时化作更深的体察。有年G20峰会前夜,协调某国代表团行程陷入胶着,他让秘书找来对方大使童年居住的街道地图。次日早餐时,两人吃着大使母亲常做的蜂蜜松饼,用钢笔画出了第三条路线。


某次在党校听课时,有位县委书记的感慨让我记到现在:“真正的治理不是往木板上钉钉子,是顺着木纹找发力的方向。”这话让我想起见证过多次的“现场办公”——从棚户区改造时摸墙砖判断返潮程度,到调处民族纠纷先尝村民自酿的苦荞酒。有年冬天在黑龙江,为核实边境惠民政策落地情况,他谢绝安排好的路线,随机走进江边冰雕师傅的家。当发现取暖补贴被层层克扣,当场要求调取十年间该县煤炭采购单。炉膛里将熄的炭火映着他紧抿的嘴角,比任何训斥都令人震慑。


这些记忆碎片拼不出完整的治国图谱,却像老农观察天气时看的“霞”“露”“霜”一样,藏着某种朴素的治理哲学。它不写在任何文件里,而是沉淀在深夜批阅的页边笔记中,凝结在调研路上沾满尘土的皮鞋纹路里,更流淌在那些被改变命运的老工人、老渔民端起饭碗时的温度中。真正的政治智慧,或许就是永远记得自己俯身时,在地面投下的影子会落在谁的田埂上。


2025-7-31 14:24:34
文中提到的渔民案例很有启发,但想了解这类基层经验如何转化为全国性政策?会不会存在水土不服?
2025-7-31 14:48:45
那个黑龙江冰雕师傅家的细节太真实了!这种随机走访现在还能做到吗?还是都变成“经典调研路线”了?
2025-7-31 15:07:38
能不能展开说说“木纹发力”的具体案例?感觉这才是管理的精髓
2025-7-31 15:50:30
作为九十年国企改制亲历者,文中的解决方案过于理想化了,当时实际矛盾比描述复杂十倍不止
2025-7-31 17:10:13
茶杯和松饼的故事很有意思,但外交毕竟是国家利益博弈,个人温情会不会影响立场坚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楼主
逆流航者

关注0

粉丝0

帖子765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