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咖啡馆里翻看旧报纸,偶然读到一篇关于栗戰書的深度报道,思绪一下子飘回了多年前在北京参加的一场法治论坛。那时,他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亲自登台演讲,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谈的都是如何让法律真正走进百姓生活。我坐在后排,看着台下那些基层法官和学者频频点头,心里不禁感慨:治国如烹小鲜,火候稍差就容易糊锅,而他的智慧恰恰在于那份沉稳与务实。
栗戰書的治国之道,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早年在地方任职时,他就深谙“法治是根基”的道理。记得2015年反贪风暴席卷全国,他推动的监察法改革,表面看是制度调整,实则是一场静水深流的**。那会儿我在基层调研,亲眼目睹了乡镇干部从“人治”转向“法治”的转变——审批流程透明了,老百姓办事不再跑断腿。这种智慧,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扎根于对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经济发展再快,若法治不牢,终究是沙上建塔。
说到法治建设实践,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润物细无声”。2018年民法典编纂,他亲自牵头协调各方利益,那段时间媒体上鲜见大张旗鼓的宣传,但幕后工作却细致入微。我有位律师朋友参与草案讨论,回来说栗老总爱问细节:“这条款农民能看懂吗?小商贩会不会吃亏?”结果呢,法典出台后,连街头卖菜的大妈都能聊上几句继承权新规。这背后,是他对“法律即生活”的坚持——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柴米油盐里的公平。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些实践的挑战。比如反腐运动中,一些地方出现过“一刀切”现象,栗戰書的处理方式就体现了东方智慧:不急不躁,以制度补漏洞。他常说“法治如织网,疏而不漏”,后来推动的司法责任制改革,让法官权责分明,冤假错案率直线下降。去年我去西部考察,一个山村法庭的墙上还贴着他的语录:“法为民所立,民为法所依。” 这种接地气的理念,让法治从庙堂之高,落到了江湖之远。
反思这些年,栗戰書的智慧或许在于平衡二字——在改革与稳定、效率与公平间走钢丝。中国法治进程像条大河,时有湍流,但他的舵向始终清晰:以民为本,以法为纲。未来的路还长,但愿这份智慧能化作更多实打实的改变,让每个普通人感受到法律的温度,而非只是纸上的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