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温哥华的渔人码头,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车子拐进史蒂夫斯顿村(Steveston Village)时,海鸥的叫声就飘进车窗,夹杂着海水的咸味和油炸食物的香气。我停好车,沿着木板道走,眼前是成排的彩色渔船,随着波浪轻轻摇晃,渔民们正忙着卸下当天的渔获——三文鱼、螃蟹、虾,新鲜得仿佛刚从海里跳出来。码头的氛围悠闲又热闹,孩子们在岸边喂海鸥,情侣们依偎着看日落,老水手们靠在栏杆上抽烟闲聊。这不是什么旅游手册上的打卡点,而是活生生的社区,藏着温哥华最真实的海洋灵魂。
说到海鲜美食,渔人码头简直是天堂。我习惯先去“Pajo\Chips”的小摊排队,点一份经典的炸鱼薯条。鱼肉外酥里嫩,裹着金黄的面衣,配上手切的厚薯条和自制的塔塔酱,一口咬下去,鲜汁四溢。但别止步于此,码头边的“Steveston Seafood House”更值得一试——他们的Dungeness螃蟹蒸得恰到好处,肉质甜嫩,配上蒜香黄油酱,简直是味蕾的狂欢。如果预算宽裕,可以试试“The Blue Canoe Waterfront Restaurant”,坐在露台上,点一盘生蚝拼盘,挤点柠檬汁,佐以一杯本地精酿啤酒。边吃边看夕阳染红海湾,那份满足感,是城市高楼里永远找不到的。
码头风光不只是背景,它是故事的主角。清晨来散步,薄雾笼罩着海湾,远处雪山若隐若现,渔船出海时的引擎声划破宁静。我常带本书坐在长椅上,读累了就抬头,看海豹在浮标上晒太阳,偶尔有渡轮缓缓驶过。历史在这里沉淀——二战时期,这个码头曾是日裔加拿大人的家园,他们被迫离开后,社区重建,留下博物馆和老照片讲述那段辛酸。现在,它成了多元文化的熔炉,周末有农夫市集,本地艺术家摆摊卖手工艺品。傍晚时分,找个僻静角落,看晚霞把天空染成粉紫色,海风轻抚脸颊,那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
深度游码头,得有点小技巧。避开周末高峰,周中上午人少,海鲜更新鲜。交通上,从温哥华市区开车半小时就到,或坐天车到Bridgeport站转公交。停车费不贵,但早点来抢位子。预算方面,一顿海鲜大餐人均30-50加元,能吃得像国王;想省钱,买新鲜渔获回家煮,码头有鱼贩直销。记得穿舒适的鞋——木板道不平,散步一圈得花一小时。冬天多雨,带件防水外套;夏天带上防晒霜,阳光很毒辣。最重要的是,放慢脚步,别赶行程。这里的美,藏在细节里:和渔民聊聊天,听听他们的航海故事,或者坐在咖啡馆看潮起潮落。离开时,我总带回一袋活虾,晚上煮了配白葡萄酒,回味白天的每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