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整理旧照片时翻到去年夏天在垦丁的旅游照,阳光下的笑脸很灿烂,唯独颧骨上那几块硬币大小的晒斑格外刺眼。当时心里咯噔一下,突然意识到防晒霜再勤快也抵不过岁月和紫外线的合谋。那晚翻来覆去睡不着,凌晨三点刷着手机,某篇护肤论坛的区里\第四天改成每晚两滴混进乳液,刺痛感果然消失。这才明白瓶身\渐进耐受\的提示不是场面话。
转折点在第十七天清晨。洗脸时指尖蹭过颧骨,那片皮肤触感突然变得异常平滑,像被砂纸磨过的木头突然上了釉。扑到镜前细看,最顽固的那块斑边缘居然晕开了,像滴进水里的墨汁被稀释。那天上班前多花了十分钟化妆,粉底用量少了一半。
现在瓶底只剩薄薄一层琥珀色液体。原先的斑块变成淡咖色阴影,需要凑很近才能看清。更意外的是额头闭口消了大半,鼻翼两侧的毛孔排列得整齐了些。有天同事突然问我是不是换了粉底,她盯着我脸嘀咕:\怎么像自带柔焦滤镜?\
当然不是完美无缺。有次赶时间直接涂了防晒,结果搓泥搓到怀疑人生。后来学乖了,滴三滴进防晒霜先揉匀再上脸。还有回出差忘带它,三天后照酒店镜子,总觉得皮肤透亮度打了八折。
昨天路过药妆店,瞥见某大牌新出的淡斑精华要价五千多。捏着口袋里见底的米芝华空瓶,突然想起外婆的话:金贵的不一定对症,对症的未必金贵。这小小一瓶教会我的,或许不只是怎么对付几块斑,更是学会在营销漩涡里辨认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