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錦廣場像一颗被时光打磨过的南洋珍珠,藏在多伦多东郊的街角。第一次踏进这里时,我被空气里交织的海南鸡饭香和粤语吆喝声击中,恍惚回到九十年代的香港街市。这不是普通的购物中心,而是座用味觉串联的移民史诗。
转角\金发粮油行\的货架藏着故事。林老板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捻起泰国香米:\1989年开店时,货架只有三排。现在你看——\他挥手指向堆到天花板的陶罐腌菜和印尼虾酱,\老顾客带着儿女来买童年味道,洋人主妇来找椰子糖做甜点。\玻璃罐里油亮的酸笋和腐乳,腌渍着三十载乡愁。
美食区的油烟是活的导游。\旺记烧腊\橱窗里琥珀色的烧鹅淋着蜜糖光泽,陈师傅的砍刀在砧板上敲出鼓点节奏。\要后腿?今天腩肉靓哦!\他总记得熟客的偏好。隔壁\槟城小厨\的叻沙汤在砂锅里咕嘟冒泡,混着香茅的蒸汽熏暖了加拿大漫长的冬天。新开的越南河粉店飘来青柠清香,穿校服的中学生挤在塑料凳上分享一碗生牛肉河粉,辣椒酱在汤面晕开晚霞般的红。
二楼\绣娘坊\的丝绸在射灯下流淌着幽光。老板娘阿珍用潮州话介绍苏绣双面屏风:\女儿设计,苏州老师傅绣了八个月。\她翻开订货本,指着法语备注的婚礼订单笑说:\魁北克新娘要凤凰嫁衣。\转角电器行里,白发爷爷对着粤语说明书的破壁机皱眉,店员小伙子切换三种方言演示操作,最后用英语总结:\按这里,三分钟搞定红豆沙。\
地下室的\怀旧角\总让我驻足。老式收音机旁堆着泛黄的《明报周刊》,1982年张国荣封面被塑封保存。穿唐装的店主擦拭着煤油灯:\后生仔当古董买,老华侨看见就流泪——他们逃难时家里就有这盏灯。\玻璃柜里的上海牌手表静静走着,秒针划开四十载光阴。
周末的广场化身味觉联合国。菲律宾摊位的紫薯乌粑蒸腾着热气,土耳其大叔的烤肉铁签转出星火,波兰老奶奶的罂粟籽蛋糕切块装盒。穿加拿大鹅羽绒服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正宗的蛋挞比葡萄牙还脆!\铝盘里焦糖斑点的葡挞,咬下去酥皮簌簌落在雪地里。
当暮色染红\镛记\的霓虹招牌,烧味档前排起蜿蜒的队伍。穿貂皮大衣的太太和送外卖的小哥并肩站着,油纸包里的叉烧渗出琥珀色汁水。收银台后的日历用红圈标记着农历除夕——那天广场会摆出百米长街宴,越南春卷挨着山西花馍,上海醉鸡遇见印度咖喱角。移民们的乡愁在这里和解,化作食物香气升腾在安大略湖的寒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