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万锦的街头,空气里总飘着各种食物的香气,但那天一股特别的烤肉味把我引到了西域食府。门面不大,招牌上用维吾尔语写着“欢迎”,旁边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和干果,瞬间让我想起多年前在乌鲁木齐大巴扎的旅行。推门进去,暖黄的灯光下,几张木桌挤满了人,耳边是维吾尔语的交谈和手鼓的轻响。老板是个壮实的新疆汉子,胡子花白,见我进来就咧嘴一笑,用带点口音的普通话招呼:“朋友,坐吧,尝尝家乡的味道。”那一刻,我仿佛穿越回了丝绸之路的驿站。
坐下后,服务员端来一壶热腾腾的奶茶,奶香混着砖茶的苦涩,暖得人心里发软。先点了羊肉串,炭火烤的,端上来时滋滋冒油,撒满了孜然和辣椒粉。咬一口,外皮焦脆,内里嫩得化开,羊油的香味直冲脑门,不带一丝膻味。老板说,肉是从本地牧场特选的羔羊,每天现宰,用新疆传统手法腌上半天,炭火慢烤才出这味儿。旁边桌的客人,一对老夫妇,边吃边点头,老头儿还哼起小调,说这让他想起年轻时在喀什的集市。
接着是大盘鸡,一大盆端上桌,红油汤里泡着大块土豆和鸡腿肉,上面铺着宽面条。汤汁浓得像酱,辣中带甜,土豆炖得软烂,鸡肉一撕就脱骨。面条吸饱了汁水,嚼起来弹牙,那股花椒的麻劲儿后劲十足,吃得我额头冒汗。老板过来闲聊,说这菜是新疆家家户户的日常,他老家在吐鲁番,配方传了三代,辣椒和香料都从新疆空运来,不然味道就偏了。聊着聊着,他提到万锦这地方,华人多但正宗新疆菜少,很多人来这儿就为解乡愁。
最后试了手抓饭,黄澄澄的米饭堆成小山,混着胡萝卜丁、葡萄干和羊肉粒。用手抓一撮,饭粒油润饱满,羊肉的鲜甜渗进每一粒米,葡萄干的微酸提亮了整体。吃这东西得慢,每一口都品得出戈壁滩的风味——干燥、热烈又带点绿洲的甜。结账时,老板塞给我一小包杏干,说是自家晒的。走出门,夜色已深,但嘴里还留着那股异域的余韵。万锦的餐厅不少,但像西域食府这样,能把千里外的文化端上桌的,真不多见。下次来,我得试试他们的烤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