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顺峰山脚那棵老榕树下时,背包带勒得我肩膀生疼。旁边旅游团的小旗子呼啦啦地飘,导游的喇叭声震得人耳膜嗡嗡响。我拧开早上在巷口阿婆那儿买的凉茶灌了一大口,心想,这趟可不能跟着人潮当冤大头。顺峰的山水确实值得跋涉而来,但想真正触摸到它的魂魄,又不至于荷包大出血,非得有点本地人的“土法子”不可。
先说行。高铁站一出来,别被那些拉客的出租车司机围住。径直往前走两百米,公交枢纽那块不起眼的蓝色机器,花二十块押金办张“顺峰通”。这张小卡片简直是省钱命脉——七天内所有市区公交和开往各景点的旅游专线随便坐,连去山脚的电瓶接驳车都包含在内。我后来算过账,单是往返顺峰山和古水镇两趟,就值回票价了。更妙的是,晚上八点后凭卡还能免费搭乘三条串联夜市的老城区环线,省下的打车费够吃两顿宵夜。
住也有讲究。景区门口那些挂着“观景房”招牌的酒店,价格能翻市区一倍。我的经验是跳上“顺峰通”公交,坐四站到“望江门”。这片老居民区藏着不少由旧时商行改造的客栈,青砖墙、木格窗,推开窗能看见本地阿公在河边下棋。挑二楼的房间,安静又不潮湿,一晚价格还不到景区山腰民宿的一半。关键是客栈老板娘陈姐,能给你画一张手写的“晨光地图”:几点去后山看云海避开缆车人流,哪条石阶小径藏着宋代摩崖石刻连导游册上都没印。
吃最忌在景区里解决。一碗寡淡的素面敢卖三十八,物价直逼山顶氧气瓶。下山的傍晚别急着回城,往顺峰山西麓的“坳背村”钻。村口那家没有招牌的瓦房,灶台上永远炖着巨大的陶瓮。五块钱一碗的山水豆腐花,豆香浓得糊嗓子眼,撒上姜糖末,滚烫滑下肚能驱走一身寒气。再往里走,认准门口挂红灯笼的“老榕树饭堂”。点菜不用菜单,看冰柜里当天捞的河鲜、新摘的野菜。让掌勺的阿伯看着配,人均四十吃得像宴席,他自酿的米酒还会免费送你一小盅暖身子。
玩要懂得“错峰”更要懂“错地”。顺峰山主峰日出固然壮丽,但凌晨三点就得摸黑爬山抢位置。不如在望江门客栈睡到自然醒,溜达到“文星塔”。这座明代七层砖塔藏在老城深巷,塔顶能同时望见顺峰群山的轮廓和整片白墙黛瓦的老街。午后阳光把塔身的浮雕照得纤毫毕现,却几乎不见游客。更隐秘的是古水镇码头下游三公里的“竹影湾”,本地人钓鱼的野河滩。坐在巨大的鹅卵石上,看对岸竹林在风里翻涌成绿浪,脚下河水清得能数清水草间的小鱼,这份静谧比挤在古镇石板路上摩肩接踵珍贵得多。
最后是容易被坑的“特产关”。满街都在卖的“顺峰云雾茶”,包装精美的大多是外地茶青贴牌。真想带点好茶,去老茶厂直营的门市部,藏在农机站隔壁巷子里。看老板从灰扑扑的陶罐里舀出散茶,那扑鼻的兰花香骗不了人。还有种不起眼的“斑竹糕”,糯米裹着野莓酱,用新鲜竹叶捆扎蒸熟,只在清晨菜市场角落的老太太竹筐里出现。两块五一包,冰凉酸甜,比那些流水线生产的糕饼更值得塞满背包缝隙。
记得离开那天,在斑驳的城墙上遇到个写生的老爷子。他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说:“顺峰的精气神不在人挤人的峰顶,而在半山腰那棵歪脖子松,在祠堂天井漏下的光柱里,更在你省下冤枉钱换得的那份从容。” 这话我记到现在。旅行真正的奢侈,是用智慧买来的余裕——有余裕迷路,有余裕发呆,有余裕尝一口巷尾阿婆递过来的、没标价的时令野果。
|